分享到: | 更多 |
10月5日晚10点半,郑州市东风路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睡在那儿的农民工娄小修遭车辆碾轧拖行,生命垂危。三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肇事者。无力支付医药费的娄圆,打算将父亲接回老家保守治疗。10月8日夜间,记者走访中州大道立交以及解放路立交桥下仍发现,寻找临时安置点未果的农民工,仍然三两人一团,四五人一组,扎堆在桥下打地铺将就过夜,更有个别靠近行车道入睡者。
郑州街头农民工寒风中危险露宿街头的新闻,这早不是第一次。用《东方今报》记者的话说,这是他们“连续第四年来到立交桥下。那里,还住着‘那些人’”。而且由于农民工露宿街头而引发悲剧的,这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12年,同样在郑州,同样在中州大道的高架桥下,农民工刘红卫在寒冷、饥饿和疾病中死去。个体的极端悲剧令人痛心,农民工群体的悲怆同样令人揪心。
这在当时就引发了全社会对城市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巨大关注,质疑地方政府在关注、应对农民工等城市街头弱势群体的问题不力。面对汹涌民意,当时郑州市有关方面给出的答案是,取消街头露宿点,取而代之的是短期内设置农民工临时安置点,长期则是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工作信息,以及有效廉价的可遮风挡雨的租赁住房。甚至河南省民政厅也下文,要求全省各地民政等部门要对各地夜宿街头的农民工等人员进行排查,给予必要的关照和安置,防止由于冷冻、饥饿、疾病等露宿、死于街头事故的再发生;并制定有效计划,采取必要措施,长远有效解决农民工冷天露宿家头等问题。
但可惜的是,3年时间过去了,不但当年简陋设置的一些农民工临时安置点没了踪影,而且在大批城中村改造等过程中,大批农民工更难找到廉价的出租屋,不得不在瑟瑟的秋凉中依旧露宿郑州街头高架桥下。甚至,有人为此都能绘出“农民工露宿街头地图”,这不但有力说明了郑州民工露宿街头的多发、群发,也有力说明了当年有关方面的表态和要求,在随后落实中不说全部不到位,起码在为农民工提供廉价的栖身场所这方面是不够有力有效的,不免令人遗憾。
我们常说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善待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就没有城市的今天。在城镇化进一步加快的当下,有关方面也一再表态和要求要为农民工进城落户、工作、生活、学习等提供方便。但到实际落实中,却存在着诸多的不尽如人意,甚至认为的漠视、轻视和行动不力,让国家的美好政策在落实中大打折扣。农民工深秋夜宿街头,城市连一个最起码的可遮风挡雨的廉价睡觉地方都无有效提供,无疑就是对这些表态和安排得不到有效落实的一个集中反面注脚。
去年7月底,国家有关方面已经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再一次引发社会对我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等融入城市速度的热议和渴望。其中一点,就是期望有关方面能够在促进农工进城、给进城农民工一个合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方面,出台更多温馨政策,给出更人性化的具体安排。
一个动作可以照靓一座城市,关注一个群体尤其是像为城市坐着巨大贡献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弱势农民工,并解决他们的实际打工期间的住宿困难,同样可以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秋风瑟瑟中,寒冬马上就要来临,郑州高架桥下的农民工兄弟们该往何处,无疑是一个当务之急。
赶紧给深秋寒夜中在高架桥下露宿的民工找一个可遮风挡雨睡觉的“窝”吧!郑州市等有关部门应立刻行动起来,或督导用工方提供住处,或着手设置临时安置点,或提供廉租房……更长远地看,应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彻底解决农民工住宿难问题,让他们在城市里真正感到暖心、安心。(余明辉)
钱江晚报:并非人人都过“好日子” 2009-12-20 |
钱江晚报:并非人人都过“好日子” 2009-12-20 |
救助农民工要靠铁栅栏 2012-12-25 |
“栅栏思维” 2012-12-25 |
高 路:珍惜民工生命,不止于围城 2012-12-25 |
王 昱:极寒天,农民工需要的不是鲜花 2012-12-25 |
胡印斌:城市该怎样关怀那些“风雪夜归人” 2012-12-25 |
鲜花掩盖不住问题 2012-12-25 |
陈 方:高架桥下的鲜花不如换成帐篷 2012-12-27 |
金 备:“流浪”农民工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 2012-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