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雪松:别把倒地的老人都往坏里想
//www.workercn.cn2015-10-15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又有老人倒地之后赖上别人了。这回是北京街头。倒地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无辜的是一位骑自行车的女孩。所幸有监控。京城天眼密布的好处立马显现了出来。监控画面显示,不是女孩撞了老太,而是老太撞了女孩。

  其实老太也没怎么伤,倒地之后也没狮子开口讹女孩的钱,纯属误会。警方出面协调,事就结了,按说人也该散了。但好也视频坏也视频。这几年中国人对于老人倒地新闻有着莫名其妙的亢奋,媒体一报道,这么一段画面清晰的全过程一被放到网上,老太太立刻被围观网友淹没在汪洋口水之中。媒体特别提到老人倒地之后对女孩说的这么一句话——没你事你干嘛报警?

  对于一个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八旬老人来说,如果能弄清这个问题,恐怕就不会弄不清到底是自己跌倒的还是别人撞倒的了。从老太的神志清醒程度来看,骑车的女孩是骑着中枪的。但是反过来说,对于每每此时被网友以“老人变坏了”来定论的老人,有些何尝不是倒着也中枪?

  中国的老人,过去也有倒地的。但今天倒地的老人似乎突然之间多起来了,与老龄化人口比例猛增有关,也与城市人口更加密集、交通状况更加复杂,有着概率上的关联。如果我们只看到老人倒地纠纷的增多,便武断地将老人误判倒地原因所造成的纠纷也归咎于老人的道德素养滑坡,那么,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就会在情绪化的对峙中日益激烈,这无论对传统伦理还是社会秩序,都是一种冲击和损耗。

  中国社会不排除有为老不尊的碰瓷者,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心理阴影。但作为个案,却是不应该将这种情绪和心理阴影给无限地放大的。一方面,对于街头碰瓷现象,法治应该见招拆招,赶尽驱绝;另一方面,针对老人倒地的个案,舆论不能仅仅将事件的纠纷传播,停留在物理化的过程还原上,还应该从倒地老人时常误判的案例中,还原这些老人生理上、心理上的差异与错觉。否则,传播者提供的不仅不是见底的真相,反而容易误导社会的评判。

  中国倒地之后揪住别人不放的老人,即便在监控之下给人有着“信口雌黄”的栽赃印象,未必都是这些老人存心而为的恶意讹诈。人类健康的规律证明,“越老越小”现象是符合医学的定论的。随着包括大脑器官等机能的衰退,许多老人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都会出现下降,心智也会下降。但老人对于这种现象,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认知。而许多老人亲属,遇到老人倒地纠纷时,在监控不能还原经过的时候,也容易从先保证亲人不被伤害的心理出发,相对更愿意采信老人的说辞。如果我们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对于老人的情绪同处在一个节拍上,那么,许多老人无意而为的纠缠,就会被武断地打上有意为之的道德沦丧标签,这对老人是不公平的,对老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化解也是无益的。

  北京街头老人撞倒骑车女孩的真相,只是监控真相的呈现过程。真正的真相,还需要通过科学的介入来解剖。如果我们把真相更多地投注在老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不是直接把老人往坏里想,或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所领悟,老人倒地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并且敢于去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