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培养胜任力强的一线医护人才

丁强
2020-06-08 14:1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世界范围内,以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为重要特征、基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以全面适应日益变化的健康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当前我国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理解胜任力?如何切实强化医学生胜任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胜任力即能力,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强调的智力。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培养强调了对核心胜任力的要求,主要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信息管理与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核心价值观和医生职业素养等八个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取决于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更加取决于理论和实践的整合衔接与知识的转化应用,实践教学质量和内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健康一线“强能力”的人才必须要通过“重实践”才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中,如何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衔接与转化应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建立大健康理念下“贯穿、衔接、整合”的课程体系。树立整体医学观念,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知识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丰富选修课“菜单”和推进第二课堂体系,引导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和基础学科前沿,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和使命责任;拓展以临床、公共卫生和药学等问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设置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原理教育等课程,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二是打造高水平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胜任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校院一体、融合贯通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前期基础实验“实战式”“情景式”训练,增加综合性及自主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和创新能力;通过整合案例教学将临床能力培养贯穿全程,将“初级临床实践”和“基层(社区)卫生实践”纳入基础课程,以早期接触临床,熟悉社区医疗、预防保健、老年康复、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医防工作程序、方法和技术。重视临床阶段课程规划与落实,加强见习、实习等临床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突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实践教学中制约医学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是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立以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学教育典范,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以“兴趣、引导、互动”为主要特征,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建立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有机衔接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深入推进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研究型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跨专业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形态教学(学习),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建设基于共同问题、师生互动、同伴互助、知识共建、资源共享的自主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环境,全面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是优化跨学科教学团队和教师发展新机制。完善跨学科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跨平台师资配置,建立跨平台师资合作机制,探索多学科、多领域优秀师资和医疗战线高端人才合作授课;探索教师培训新机制,开展相互学习、互助培训模式,树立全体教师的预防教育观,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符合新医科特点的人事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保持跨学科教学团队的质量稳定和学术活力。

  五是强化医教研协同育人机制。以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导向,进一步健全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整合临床资源和优势,搭建学校与附属医院深度合作战略平台。通过学科、人才、平台等临床提升策略,加强高校对附属医院的服务管理和业务指导,全面提升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把附属医院教学能力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附属医院加大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围绕人才培养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

  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重点在于临床实践中的培训和提升,随着以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要更加注重在培养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持续改进、稳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编辑:迟语洋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