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花式抠门,这届年轻人火了。疫情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不确定性,也让豆瓣上“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等小组迅速壮大“出圈”,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各种“抠组”,他们不讳言“抠”或“穷”,反而以怎么能更抠为豪。“抠”这种略带戏谑的消费行为,从侧面体现出了年轻人追求物尽其用、理性消费的心理变化。
0.9元解决一顿午饭,中性笔二次灌墨技术分享,自己剪头发,在阳台种菜,骑自行车通勤,“早餐花了5块钱,求骂醒”……在“抠组”,有人讲段子博得眼球,有人为攒钱发帖记账、求监督,也有人认真分享着生活中省钱的小技巧和自己消费观的变化。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拥有旺盛的消费需求,年轻人是天生的消费者,也是商家一直以来争抢的对象。而“抠组”的出圈,是否意味着年轻人变抠了?对于这一现象,大可不必过度解读。抠门行为得到年轻人的拥簇,其中不乏跟风和赶时髦的因素,并且也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更多显露出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或多或少影响了年轻人的收入和消费习惯,疫情下的危机感也让年轻人在消费时表现出更理性的一面。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精打细算正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根据央视财经新媒体联合《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在疫情影响下,更多年轻人意识到了储蓄和理智消费的重要性。55.8%的年轻人在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选择“少买点,买好点”,39.6%的年轻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
疫情让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消费行为,更加慎重地作出购物决定,购买更实用的物品,减少非必要的开支,不再任由自己非理性地“剁手”“吃土”,并且懂得了财务规划,这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
有网友认为,一些常见的省钱方式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的浪费。比如,买5瓶洗衣液、100卷卫生纸,比超市可能便宜一半,却占地方,也容易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打卡40天,能换一杯奶茶,却也付出了相当的时间成本。生活不是算术题,不应过于量化,不能为了攒钱,让自己陷入另一种恶性循环。
以往我们批评年轻人无节制花钱、冲动消费,与现在“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仅便宜两块五”的抠门现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存在过度的问题。还记得最近几年,个别大学生为追求高档的物质享受,一步步从借贷平台走入了裸贷的陷阱。如今,年轻人们赛着比抠门,一个鸡蛋吃3天,一瓶饮料兑水喝出三种口味,500块过一个月,一味压缩生活成本,为了“抠”而“抠”,牺牲了基本的生活质量,也是得不偿失的。
无论是被消费主义支配,还是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省钱生活,都是非理性的消费观。正确理性的消费理念最为关键的两个字在于“适度”。年轻人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既要正确对待超前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消费,也不能一味抑制消费。同时,年轻人还应该懂得优化资源配置,把钱花在刀刃上,例如用在扩充自己的知识技能、投资健康、学会理财等方面,让自己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就连在“抠组”,每当涉及健康的问题,大家都会说:“这钱值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