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想申请助学金,交贫困证明还不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家里有多困难,太伤自尊了!”为认定贫困生资格,沈阳大学某学院让贫困生当众演讲并接受投票,得票高的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本来不想让大家知道家里困难,可这样一来全班都知道了。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10月16日《沈阳晚报》)
当众讲述贫困家境,接受公开投票,这样的方式对这些学生来说究竟是公平还是伤害?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自己最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当众揭伤疤,还公开选谁家最困难,认定贫困等级不是选美、选举,虽然院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对,反而让学生感到伤害大于公平。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自立自强、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好强不服输,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或多或少都会有因家境贫寒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曾有一项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加之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往往自我封闭,在遇到打击时不能正确看待也没有更多人倾诉,总是感到自卑。
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共性心理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有关怀意识,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演讲并投票选出“最穷”,无异于“鸡蛋碰鸡蛋”,即使贴上“公平”的标签,也弥补不了心灵上的伤害。
要公平但不能以失去自尊显低价。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应该对弱势群体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