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郑州教师彭帮怀在今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发现了多处错误和值得商榷之处,并将其告上法庭。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官网致歉,致歉信中更正了6处错误,比如“沭浴”应为“沐浴”、“权威”应为“劝慰”,等等。
这一致歉信措辞诚恳,但不见真章,而且千呼万唤始出来。彭帮怀当初发现错误时,曾多次向出版社去信函反映,但一直未得到回应。媒体报道后,人教社初次的回应竟然是“真正属于硬伤的并不多”。如今算是道歉了,但又说没办法召回教材,因为“这是出版界史无前例的事情”。由此看来,如今的道歉几乎是舆论压力的产物,而且还是不带纠错的。虽然“明年印发的时候一定会把错误纠正过来”,但究竟是谁承担麻烦与后果?很显然,出版社没有为自己的差错付出成本,道歉是无诚意可言的。
这不仅仅是一家出版社的诚意问题。目前有一种“善解人意”的声音认为,出版环节复杂,现在的教材出版周期短,相关规定中也有一定的容错率,总之,错误虽然低端,但其情可免。但是,教材出版算一般的出版行业吗?人教社又算不算一般的教材出版社?像这类行业,一旦与国家事业相关,就很难只讲市场化,资格、门槛、审查都随之而来,出现了一定的垄断性,有了差错,自然就不能只讲行业特性、市场问题,必须要承担起与国家事业相匹配的责任来。归根结底,人教社要拿出怎样的态度,要以怎样的方式补救,事关国家教育的诚意,而不仅仅是一个出版质量的问题。
字词差错的确不起眼,甚至退一步说,它不影响实际的教学,但这种差错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透露出我们的教材出版风气,更影响了一般人对教材行业乃至对国家教育的看法。教育体系庞大而复杂,国家教育事业涉及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学生看到的、利用的、享受的首先就是教材,教材的诚意反映国家教育的诚意。毫不客气的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做得怎样,看看教材质量就能窥其全貌。出版环境的确有一定的复杂性,客观原因有很多,但至少,面对差错却不主动回应,补救的措施几乎看不到,这种态度好意思表现出来?
各国教材出版、选用机制不同,国家包办、市场竞争或者各有优劣,但任何的机制下,权威与严肃性必定要贯彻始终,最终体现为教材的信任感上,这是基本前提,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教育有没有分量。社会上一直探讨现今的教材普遍水准如何,如何提升整体质量,但在教材差错仍然普遍的情况下,更值得关心的还是国家教育该怎么严肃起来,能不能让人肃然起敬,以及教育的分量与国家的信用度能不能画等号。如果说国家级教材都能出现低级错误,而且纠错能力低下,甚至基本的态度都成问题,受损的不仅是人教社的信誉,还有其赖以支撑的、作为后盾的国家信誉。
我们不是从抽象上谈国家教育,而是从教材这些具体的事项中,做出具体的判断。惟其如此,出了差错就要千方百计补救,这既是一个出版单位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应当主动反应、传递到位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