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陈 原:公开的秘密
//www.workercn.cn2014-01-0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逢各类文化职称评定的时节,那些文化刊物个个都会备受青睐,认识不认识的纷纷找上门来,原因呢,大家都很清楚:评定需要论文,论文还要在哪级哪级刊物上发表才算数。如果论文真的够分量,真的能为刊物提气,倒也罢了,可是,任谁又都很明白,凡是这会儿找上门来的,都属临时抱佛脚,大多还要弄虚作假一番。

    怎么弄虚作假?这也是公开的秘密,编辑、作者个个心里门儿清:可以找枪手代写;质量不够也可以由编辑部润色后硬撑;还可以在以往发表过的论文里挑一篇类似的,冒充这是某人的笔名,由编辑部发函认定。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有代价的,代价是什么?也是人人心知肚明,只是开价不同、形式各异而已。

    有的刊物常常还会冒出所谓增刊,这类增刊印刷数量往往极其有限,甚至只有作者本人才会得到那么几本。出版增刊的目的,大约也是公开的秘密,不然,如何应付得过来?

    为了这类评职称发论文的“市场需求”,还有许多中介应运而生,养活了一大批人。他们可以竭诚为你服务,满足你发表论文的任何目的,一条龙式的服务也因此而生。

    其实,所有这些,被揭露出来的已经不少,因此名声扫地的也有那么一些,相应的规范文件也一再出台,可是,似乎总也禁而不绝。最令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公开秘密连职称评定主管部门都一清二楚,但就是视而不见,据说,用发表论文的方式可以设定一道死门槛、一条高杠杠,这是职称评定中最为有效的方式。

    看看那些为论文而煞费苦心的人们,大多是艺术普及人才、基础教育人才、编导表演人才,既非考研,又非应聘教授,更不想在理论评论方面有什么建树,对他们成就的评定,原本应该从本职工作入手,由工作成绩的高低决定,可偏偏要用非他们所长的所谓论文篇数来取舍,还硬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结果,腐败由此滋生,虚假大行其道。

    在职称评定中硬性规定发表论文的篇数,对真正的人才来说是强人所难,对主管部门来说则是一种懒惰。因为除了这个硬杠杠外,其他评定都是软件,需要耗神费力,常常还各执一词。与其如此,还不如避难就易,让谁都无话可说。

    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这类公开的秘密并不少见,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但就是不戳穿,不抵制,不禁止。于是,不正之风老在那里刮来刮去,大家也习以为常。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