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日前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指南》要求,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我国已经进入灾害多发期,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开始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暴恐活动并不遥远……公民防灾教育、应急演练变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公众有没有应急意识,在重大灾害降临时的表现截然不同。应急意识可以帮助公民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保持应有的镇定和秩序,并选择合适反应,减少不必要伤害。
东邻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尤其是地震灾害尤为繁密,因此日本非常重视国民防灾教育。日本文部省规定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学校经常组织演习,当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来临时该怎样面对,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因此,在地震面前,日本国民的淡定、有序令人惊叹。
教育部将应急疏散演练融入中小学教育,可谓应时而动,适时而变,应该点赞。防灾教育、应急训练就是要从小抓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等到灾难真正来临之时,才能应付自如,不慌不忙。不要等到长大、工作之后,才由单位弄一次半次演练进行“扫盲”,这样的教育难担重任。
回到技术层面,学校进行防灾教育、应急训练有两个问题需要提醒:一是防止形式主义,二是重视师资培养、技术指导。教育部对此是很重视,可学校的意识未必跟得上。不少学校或只追求紧急疏散演练的场面感、美感,却忽略实用性;或根本不重视,作作秀,走过场,随便应付了事。当然,也不排除学校本身这方面的师资不足。学高为师,教师自己都缺乏防灾知识和技能,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在这个环节多想办法,培养更多的师资配备给学校,或招聘校外有专长的兼职人员。
以紧急疏散演练为代表的防灾教育、应急演练,不是临时抱佛脚,应该从长计议。现在有“指南”,还要有大纲、教材、教师、设备,还要有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