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校领导层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重视和引导,也有利于学校克服一些硬件上的不足,形成一个人人重视体育锻炼的大氛围。
参加升旗仪式超过20分钟会晕倒、超过七成的中学生视力不良,怕晒、怕累、怕受伤,有的孩子变成了娇气的“玻璃人”。北京市政协日前公布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肥胖和视力不良问题尤为突出,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新华网4月8日)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其实这个问题不单单存在于北京的中小学,全国的很多中小学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让“玻璃人”变成“钢铁侠”的良方,确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施力的过程。
首要的一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和当前这个群体的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有直接关系——书包越来越重,课外锻炼越来越少,体重越来越沉,眼镜度数越来越高。“小胖墩”、“酒瓶底”、“玻璃人”,这些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带上鲜明“符号特征”的中小学生正在成为“主流”。
因此,从制度保障方面来看,“改进升学考试制度,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的体育分值”等建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为保障一些具体措施的及时“落地”,必须建立学生体质下降的问责机制,明确政府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相关的举措能够得到彻彻底底的贯彻执行。
“体育课就是男生打篮球,女生练跳远,太没劲儿”,这是一些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传统印象。体育课缺乏趣味性,也是学生较少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怎么通过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应该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关注的一个方面。比如除了传统项目跑步、篮球、跳远等课程内容外,可以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选修一些新颖有趣的项目,比如轮滑、击剑、舞蹈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校方在师资配备上拿出更多的保障才能够实施。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学校,体育老师应集体备课,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来改进授课方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和互动。
场馆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北京教育学会的一项调研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校平均拥有篮球场地2.24块,排球场地0.64块,拥有400米跑道田径场地的学校占13.4%。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凸显,而这个问题就不是仅仅学校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空间以及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学校周边社会体育场馆的作用,缓解中小学生锻炼场所不足的问题。
当然,北京市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和纲领,内容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工程、体育场馆设施共享与建设工程等多项具体措施。虽然计划明确,但是如何落实这一行动计划、有效改善学生体质,恐怕还需各级教育部门脚踏实地地去执行和推进。
尤其是学校领导层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重视和引导,也有利于学校克服一些硬件上的不足,形成一个人人重视体育锻炼的大氛围,而这种氛围不仅仅影响到中小学生的现阶段,还将对他们以后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仍能保有锻炼意识产生积极影响。西方国家很多人喜欢体育锻炼,这也是和他们在校园读书期间就有一个良好的运动和健康氛围有关。
另外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配备以及体育老师晋升、待遇保障等方面也都需要有系统的改革和配套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体育人才加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