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一则“爱心新闻”火了:武汉一位爷爷,公交车上放着空位子不坐,侧立一旁为睡着的孙女挡阳光。一些“被感动”的网友拍照上传,“中国好爷爷”一时引来关注。
爷爷疼孙女、亲身挡阳光,的确令人感动。只不过,感动之余更有些心痛:中国式的家长,照顾孩子一定要如此苦情?祖辈为孙辈“奉献余热”无微不至,不少年轻父母也全职在家侍奉孩子一日三餐;前有小学生家长午餐时间奔到学校隔着围栏给孩子喂饭,后有大学生快递脏衣服回家甩给老妈“苦干”——家长牺牲自己成全孩子,自称“孩奴”也心甘?
这其实不正常。说小了,叫“溺爱”;说大了,叫“有违人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已“翻页”,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已在中国很多家庭普及。但若家长把孩子奉为“小皇帝”、把自己视为“奴仆”,则过犹不及。家庭伦理关系中,父母的角色是什么?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照料生活起居是其天职,但“教子成人”才是第一要务。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引领孩子成长发展。若退居“奴仆”之位、地位颠倒错乱,孩子失去了精神上的人生第一导师,向谁学习?
家长“奴仆”式地包办孩子的一切,结果是孩子失去自主独立能力。“鞍前马后”的接送服务即是一例。复旦附中有一年自主招生测试,请前来报考的初三毕业生谈谈所在学校周边的地理情况。结果七成孩子答不上来——初中4年,每天都是父母用车接送,两点一线无从顾及,更不用说找一趟公交车自己回家了。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自主招生家长比孩子急,孩子“被架空”无所事事;求职时也是家长上场;到了成年后,大龄男女难觅婚事,连相亲都由父母代替……
不少父母牺牲自己成全孩子,最舒心的结果是,孩子学业上出人头地,自己努力没白费。但更为普遍的后果,是孩子从小到大习惯于“被安排”,一直无法“断奶”,家长又反过来责怪孩子过度依赖、不争气。还有更糟糕的结果就是家长对孩子予取予求,“溺子”为“逆子”埋下伏笔。李某某的作为,便是典型案例。
所以,父母之爱也应有度,当理性视之。所有爱都是为了融合,只有亲子之爱,是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毕竟,再深的亲情终归是要别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