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到小学招生期。针对愈演愈热的 “学区房”,一些不堪重负的学校近年来采取了种种限制性政策。静安区今年索性全区推出新政——一套房5年内只允许一个学生享受同校对口入学机会。限制学区房从各个学校的“土政策”上升到一个区域的公共服务标准,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无奈?决策者甘苦自知。对“学区房”多加几道锁,也许能减少短期内涌来名校报名的人数,但对于学区房的降温作用恐怕有限。
学区房有多热,有目共睹。在房价僵持乃至下行的市场上,仍频频创出天价。归根结底,还是择校热助长了学区房的高热。只限学区房,并没有触动根源性的择校问题。
限制学区房入学人数的手段,解决的只是学校当年报名的供需缺口问题,下一年如果发现限制还是太松,那么就得继续加码。比如说5年内只有一次机会,那么还没有用掉“学位”的学区房将“脱颖而出”,一些本来没有入学需求的房东也可能见猎心喜,出售房产以获得远超市场价格的回报。而那些“学位”已经用掉的房产仍可以“捂盘”等待解禁。至于以户籍年限限制“学位”的政策,不过是促使家长提前购买学区房而已。一句话,只要名校学位的数量和需求的关系不变,无论怎么去限制学区房,哪怕以后引进单双号或摇号的方式,代表着入学机会的学区房都不会真正被打压下去。
因此,为择校热降温,才是最需做的公共服务。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才能解决目前的供需紧张关系。这里牵涉到资金从哪里来,除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外,尤其需要关注怎样让学区房的附加值惠及教育本身。一个社区由于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带来房产增值,这是正常的社会发展现象。相应地房产增值带来的各种税收,也应该用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学区房房产增值带来财政增收,政府部门通过二次分配,把更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升到名校水平,这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逻辑。
在这方面,主管部门需要把目前在做的一些措施进一步推开来、讲清楚。比如调动名校师资向一般校和薄弱校流动,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薪酬福利,加大对外引进优秀师资的力度,为一般学校提供更多类似PISA测试等学业水平的公开展示机会……这些措施应当尽快制度化、规范化,要让家长们明显感觉到,基础教育的确在逐步均衡化,一般校与名校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关键的是,必须打破现阶段“小初高大”之间的名校升学输送链,把各种自主招生、推优生的名额平均分配到区内各级学校中去,让各个学校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一个公平环境中竞争。如果社会能够形成这样的预期,还有多少家长会甘心多掏几百万去买学区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