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显示,普通高中应增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其中包括志愿服务。(6月4日《北京日报》)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我们常用的评价体系是“德智体美劳”。由此可见,劳动技能应当成为评价学生素养的“五分之一”,劳动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教育部门并没有将劳动课纳入到教育目标中,学校自然也不太重视。即便有学校开设了劳动课,基本上也形同虚设,劳动课只存在于课程表上,纸上谈兵。这一次,教育部明确在高中增设“劳动课”,并将其规定为必修课,6个学分。“劳动”重新回到教育目标之中,体现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勤劳是美德,一个人不爱劳动,好吃懒做,必定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公众大力支持中小学开劳动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可是现实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怕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吃亏,就想办法把帮孩子逃避劳动;更有甚者,就连孩子参与正常的值日也干预,或者家长代替孩子劳动,或者聘请清洁工,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次,高中开劳动课,会不会叫好不叫座?同样引发了一些网友的担忧。考虑之前劳动课的鸡肋地位,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不过。笔者认为,与小学、初中的劳动课遭家长抵制不同,高中开劳动课,恐怕要面对家校的共同压力。
高中,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毕竟,高中生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可以说,这个时候,不重要的课程都按下暂停键,一切都为高考让路。那么,“劳动”这门在小学、初中就不受待见的课程,又怎么能俘获高中教育的芳心?
教育部将“劳动”纳入教育目标中,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无需赘言。可是,家长想让孩子一鸣惊人,支持孩子全心全意备考;学校为了高考的升学率,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许,劳动课将面临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压力,高中的劳动课最后是否论为“课程白条”?恐怕没有人敢打包票。
再者,高中落实劳动课,不仅仅是发一本教材,还需要劳动课的专业师资;更重要的是,每所高中都要准备劳动场地,比如校内农场,比如租农民的土地。这些需要准备的硬件,学校能否具备?也需要打个问号。
总之,一句话,高中开劳动课,教育部门在考核学校劳动教育时,要提防家校联合“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