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传染病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传染病预防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教育的重点。日前,为总结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且需要长期保持的有效做法,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有关专家提出了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新生活方式倡议,为广大师生在全面复学复课后,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类疾病,提供了重要指引。
该倡议有多个特点。一是化繁为简,聚焦生活方式、卫生习惯、营养膳食、文明行为、环境卫生、就医用药等主题,保证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深度与质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思维,围绕学生维护个人健康最迫切所需的卫生、体育、心理、环保、社交、资源获取等六大领域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综合保健能力。三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联系,保持学习的目的感,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需求。该倡导对促进学生形成综合健康行为指明了教育方向,也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和宣传提供了依据。
健康生活方式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人类良好的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调查表明,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一定影响。调查发现,青少年中很多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有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上升的趋势。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许多危害健康的习惯也都是在童年和青春期形成的。而预防有害的行为习惯,比在有害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再尝试去改变要容易得多。
生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心理因素间接影响生活质量。有学者对上海市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提高一个等级,心理问题的症状出现的可能性将下降60.4%。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保障较高满意度的生活质量,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行为习惯建立和养成的敏感期,该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也为其成年后的健康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学生及早获得任何一套实用的知识、技能,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未来创造,帮助他们调整和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困境。
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逐步架构他们的思想做起,通过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形成更综合、更深入的对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思考和实践。该倡议开了一个好头,可以预见,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将唱响每一所校园。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知识固然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掌握越多的健康相关知识,越能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决策。健康知识也可以很容易传播开来,但健康的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则需要付出更多持久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