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实力、技能和心态是影响高考成绩的三大因素。随着高考临近,许多考生在知识储备和应考技能方面的提升已接近饱和,目前能积极调控的因素是心态。那么,高三老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稳定心态、有序应考呢?(见6月23日的《海南日报》)
高考除了拼实力之外,实际上也是一场“心理战”,谁的心理战打得好,谁就能达到最隹的应考状态,谁也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高考临近了,考生们的情绪波动大,心理压力沉重,帮助考生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已经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帮助考生们调整好心态呢?笔者认为,主要靠考生和家长理性看待高考、正确对待高考。
一方面学生要降低期望值和开展减压活动。本来,没有期望谈何努力?没有努力又谈何成功?但是,期望值过高,一旦发现难以实现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反倒容易引起惊慌失措;而期望值过低,又会过于放松自己,影响复习效果。因此,考生们,特别是平时学习成绩不稳定的考生们,应该适当降低期望值。同时,从高考前十几天起,考生们应以休息放松为主,适当开展一些减压活动。既可以念一些“减压口诀”,如“平静去考,潇洒极了”、“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何必紧张得不得了呢?”等,也可以做一些“减压操”,如早晨在户外散步,或者做扩胸运动;傍晚在户外溜达或者在户外引颈高歌等,以便调整好心态,轻轻松松准备上考场。
另一方面家长要淡化高考气氛,不要在考前“施压”。高考前,考生本来就比平时紧张,这时,家长就不要在考生面前经常有意无意地渲染“战备”气氛,而应该多用鼓励的语言去安慰考生,帮助他们学会放松:“不就是一次统考呗?跟平时差不多。”“只要尽力了,就行了”。同时,高考前,家长不要给考生定过高的目标,如“非要上一类大学分数线”,“非要考上重点大学”等,而应该告诉考生已经按计划复习了,不必担心,尽情发挥就行了,不必过度担心。千万不要太过分地问这又问那,东说西说,更不要问:“今天复习得怎么样,感觉如何?”而应该淡化高考,把高考当作无所谓的事情来对待,不给孩子增加思想包袱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当然,家长应该做的还有就是要当好后勤部长,帮助考生合理安排休息,保证考生每天能达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要按时吃饭,抓紧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并且每天列出考生早、中、晚的饮食计划,照章购买、烹调,既要保障营养,也不能大“变革”,更不能诱导考生滥食各种补品。
另外,学校应该当好“校园保姆”。比如各班班主任要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建议家长多陪陪孩子,让学生把状态调整到比较好的考试状态。有条件下的学校,还可以线上线下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一些小型的游戏、趣味活动,帮助考生放松、减压,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