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贺岁档历来是片方必争之地,可2013年贺岁档却格外冷清,以12月高峰期为例,全月仅有20部影片,具有超强市场号召力的影片不过两到三部,以往众多大腕、名导云集的壮观景象也悄然发生改变。尽管这与今年下半年整个电影市场的疲软不无关系,但笔者以为,这更是制片方有意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2010年贺岁档人们恐怕至今还记忆犹新,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和姜文的《让子弹飞》全部挤到了12月中下旬,而且三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葛优,最后若不是《赵氏孤儿》提档到12月初,很可能在另外两片的夹击下彻底沦为炮灰;《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若能更好地错位,各自的票房恐怕也还会有所提升。
而这种情形在2011年、2012年的贺岁档依然不断呈现。原本有望创造佳绩但又非第一梯队的影片在年度强片的挤压下,票房遭受极大损失,一些盲目迷信贺岁档的小成本影片在惨烈异常的竞争中甚至收成无几。
这些影片之所以削尖脑袋抢占贺岁档,无非是缘于观众在节日扎堆的岁末年初有极大的观影需求,甚至已形成一定观影传统,制片方希望在这个必须看电影的档期观众能够选择自己。可观众在一段时期内观看影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已将看电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好片子任何时候都会看,扎堆上映的结果只能造成票房的相互消耗。
而贺岁档影片过度上映本质上还是中国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银幕数量无法满足影片增长需求的结果。近两年来,影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已不仅局限于贺岁档,所有热门档期都成为影片争夺的对象,甚至一天上映10部新片的情况都时有发生。而要从根本上破解这种日益常态化的影片扎堆,仅仅依靠制片方自身理性选择档期,合理趋利避害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从整个产业上去调整与改革。
例如,目前中国院线同质化严重,同一时间段,各影院上映的影片基本相同,这就使得一些小成本及市场号召力不强的影片只能上演一日游。若能将院线进行细分,设立诸如文艺片院线、动画片院线等特色院线,就会为影片释放出更多的放映空间。又如中国电影档期管理还极为粗放随意,若能做更科学的规划、更精细的布局,影片间的内耗也会明显减少。
2013年贺岁档首次降温是市场博弈的结果,而要解决其背后的深层产业矛盾,还需要中国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做更深层次的革新,真正从生产、放映、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