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于德清:文学杂志不应以耻辱的方式生存
//www.workercn.cn2014-04-08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著名文学杂志《大家》居然改走“野鸡版”路线,靠卖版面生财,实在令人大跌眼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野鸡刊”与《大家》用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据推算,该“野鸡刊”每年为杂志社敛财不少于2000万元。

    “卖版面”是时下很多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不过,这次《大家》被曝出“野鸡版”事件,还是令公众颇感意外。很多人想不到,一本纯文学杂志居然也干起了“论文交易”的勾当,可谓不务正业,也背离了当下纯文学杂志市场化转型的趋势。

    检索一下可以发现,《大家》和《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文学杂志,都属于“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但作品类的核心期刊,显然和学术类的核心期刊是两码事,不具备刊发学术论文的资格。

    不过,《大家》的“野鸡版”也引发了舆论对纯文学杂志生存的关注,给文学杂志的市场化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大家》给大家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倘若“文学好卖”,其是否会卖“核心期刊”的招牌?

    值得一说的是,《大家》应该是第一批走向市场、在市场化中谋求生存的纯文学杂志。在网络文学、新闻杂志的冲击之下,老牌文学期刊被市场边缘化、生存艰难化的冏困之状可想而知。事实上,其他一些老牌文学杂志现在也在开始市场化转型。比如近期《收获》宣布提高作家稿酬,拒绝被文学选刊廉价转载。还有不少文学杂志为迎合市场需求,定位趋向年轻化、通俗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野鸡刊”事件或许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文学杂志市场化运营失败的典型。

    当然,这并不是说纯文学杂志没有市场空间。近年来,《最小说》等一些青春定位的文学杂志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这说明,文学这碗饭并非没得吃,关键是怎么吃。大家既需要相信自己,也需要相信市场。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将来会有更多的老牌文学杂志被推向市场。他们肯定会面临与《大家》同样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大家》模式”不值得效仿。如果,办不下去,不妨就让杂志关张。靠“核心期刊”的名头每年赚进大笔的银子,无疑是文学杂志最耻辱的生存方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