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产电影《白日焰火》让“文艺片”再次成为话题。它为文艺片在2014年的首战,赢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相继会有张艺谋的《归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关锦鹏的《放浪记》、侯孝贤的《聂隐娘》公映,今年将是文艺片的大年,走进电影院,将会感受到比往年更多的文艺气息。
文艺片的成功,离不开票房数字的映衬,票房不高,再好的文艺片,人们谈论起来未免也有些气短。票房不是文艺片的敌人,这一点,在当年《桃姐》大获全胜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共识。眼下,《白日焰火》以超过9000万元的票房数字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在未来几天的排片上,《白日焰火》仍有上升势头,该片最终票房过亿应该不是悬念,它为此后陆续上线的文艺片开了个好头。
通过大牌导演、编剧、演员的介入,改变文艺片曲高和寡的格局,这在2014年得以实现。上述几位导演,有在商业片领域证实过能力的,有在文艺片领域深耕多年的,他们不约而同把视线投放到文艺片身上,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一是文艺片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二是市场已经做好了接纳文艺片的准备,三是创作方、发行方、院线已经基本琢磨清楚了文艺片的商业推广模式。
之所以此前文艺片不被待见,是因为更多时候,它仅仅被当作文艺产品来对待,而它的商业产品属性却被忽略了。事实上,文艺片绝不能够被动地等待观众追捧,它比商业片更需要诸多商业手段的推广,“好酒也怕巷子深”,没有好的营销和宣传,文艺片就只能被动地在漫长的时间里等待观众观影习惯的转变。
这次《白日焰火》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和它投入2000万元做推广不无关系。很可能这种投入产出比不算理想,但对于帮助更多观众认识文艺片,确实大有裨益。改善文艺片的生存环境,需要集群效应,所以,之后上映的文艺片,不要吝啬“吆喝”,要创造文艺片引领电影创作与欣赏的潮流。
通过今年将要上映的文艺片名单可以看出,在这些电影的“文艺面孔”背后,都有着诸多商业元素的存在。张艺谋的《归来》,大家看重的是他脱离张伟平后如何“归来”,能不能突破他在商业片上的模式壁垒,用文艺片重塑形象。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有原著小说的口碑做底,再加上题材优势,给人的期待感很足。侯孝贤向古典著作寻求灵感,《聂隐娘》容易让人想起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两部《画皮》,台湾文艺片大师如何掌舵古代传奇故事?这将让观众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其实,中国观众并非执拗地一味偏爱商业片,相反,这几年各种商业大片的轮番轰炸,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商业片独霸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文艺片缺乏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当文艺片借助商业力量参与到与商业片的拼杀中时,文艺片的优势就会展现出来——商业片有的大牌导演与演员,文艺片也有,但是商业片缺乏的人文内涵和话题性,在文艺片中却饱满而丰富。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2014这个文艺片大年之后,电影市场属于文艺片的份额会大大增加,观众进入影院后会多许多选择,不用仅仅在打打杀杀、血肉横飞的“视觉轰炸”中度过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