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一则“阎肃去世”的假消息闹了乌龙。先是消息在社交媒体疯传,随后几大新闻网站争先恐后进行了“报道”。正当大家唏嘘感慨之时,辟谣消息传来,老先生并未去世。剧情陡转,让假新闻再次成为舆论讨伐的对象。
一段时间以来,遭遇类似事件的名人不在少数,其中金庸先生更是“被去世”了20多次。除此之外,还有“被吸毒”的,“被出轨”的,凡此种种,不时掀起舆论风浪,给当事人生活工作带来诸多困扰不说,还徒增了网络舆论场的混乱程度。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下场惨痛,可谓是把假消息的危害展现到极致。如今的假消息虽难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必须及时反思。
首要一点,便是网络媒体的责任缺失。回溯此类事件发酵过程,媒体往往是那个最关键的因素。倘若花上几分钟,核查一下消息真伪,事态或许也不会发展至此。而这,显然不是网媒能力所限,而是很多时候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把关”之责。网络时代,新闻时效以分秒计算,抢先发布就意味着点击率、阅读量的飙升。很多网络媒体深谙此道,因此在面对一些未经证实却能引爆话题的事件时,往往为抢占先机就匆匆将其“捅了出去”。或是为了求得心安,或是为了开脱责任,一些简陋的“消毒”之法也堂而皇之地冒了出来,比如在报道前冠上“据××说”等字眼。此次阎肃事件,几大新闻客户端的处理,莫不如此。
抵制虚假信息,需要多措并行,但关键还得在惩治上下功夫。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即将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还将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列入了刑事处罚范围。这样的趋势表明,依法治网正逐步走向深入。在期盼严格执法的同时,每位网络参与者也当以此自律,从自身做起,提高辨识能力。面对流言不乱传,不盲信,多思考,也许就能在自己这里切断流言的传播链。这不仅是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
曹 林:“妇联划定剩男剩女标准”的假新闻... 2010-12-17 |
于 洋:手机时代,谁还阅读黑格尔? 2012-05-15 |
经济日报:建设网络文明必先清污除垢 2014-04-14 |
尹世昌:拉紧媒体转型的“经营”红线 2014-07-10 |
唐 华:“约谈十条”督促网络媒体增强责任... 2015-04-28 |
于文华“误传“阎肃被去世为何发酵? 2015-10-27 |
济北南:阎肃被去世与杨坤被吸毒 2015-10-28 |
众 奕:名人再“躺枪”该担忧什么 2015-10-28 |
高 路:传谣入刑,法治利器如何善用 2015-10-29 |
东方网:《新闻联播》改革形势使然 2009-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