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部纪录片和专题片展播、“网络达人”和青年偶像发起热点话题、直播平台邀请用户分享自己手艺和非遗故事……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开展“云游非遗”线上推广活动,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传统医药、传统体育、非遗美食、非遗手工艺以及传统表演艺术等五个方面梳理非遗资源,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
古老非遗在互联网上的多样“玩法”,无疑将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拓宽路径。进入互联网5G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非遗之美,运用云传播,集中展播各类优秀非遗影像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人民群众在话题参与、互动直播、迅及扩大影响力,在适应当下人们观赏习惯同时,助推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端午节到来之际,非遗新品香囊借助互联网传播受到追捧,这款香囊“出生”于唐朝,原型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外形呈圆球状,刻着漂亮的花鸟纹,精致的设计和文化典故,通过全新的传播方式,俘获了很多95后的芳心,让传统香囊再次走进人们视线,点燃文化消费的“香气”。这个典型案例诠释非遗文化一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势必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伴随着消费升级,年轻人崇尚回归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故宫文创从历史中走来,备受年轻人追捧,就是成功的案例。千年历史中的非遗融入互联网的文化叙事,浸润着文化情怀,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也唤醒着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
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最新科技方式,贴近当下公众艺术欣赏习惯,才能彰显当代活力,体现非遗文化博大精深之力量。因为在喜爱网络的人看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文艺的平台化,不仅好玩好看,而且能促进文化与生活、经济、社会的连接,成为文化融合和社会融合的助推器。
现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加上应用的便捷及流量的快捷等条件,带来的是多元文化主体的崛起,类似抖音、快手、短视频这类平台,能在非常短的时间,获取广泛的受众,折射文化的生产者从精英阶层走向向更广泛的人群。正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嵌入和文化生产者主体的改变,非遗文化互联网传播成功表明,高雅的、小众的、古老的非遗文化,完全可以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技术形式和媒介,进入大众和年轻人的视野,使更多传统文化获得更大传播空间和更多受众。
年轻人是非遗的未来。立足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为传统非遗找到更青春时尚的传播方式,而发起热点话题,通过讲述身边非遗故事、发现非遗好物、科普非遗知识等活动,可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保护,最大程度贴合满足年轻受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所需所盼。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遗”触手可及,传承不辍,历久弥新。多样的线上参与和互动,是非遗传承传播的全新‘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网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运用抖音快手和小视频,发起“我的非遗手艺”和“我向大师取点经”等话题,联动站内优质用户,让更多手艺人以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呈现非遗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打造“走近非遗”传播话题,展示口技、古琴等非遗内容,发动广大用户参与话题、秀出身边非遗故事,极大增强用户分享自己对于非遗的理解,讲述非遗如何与时代同进步,并融入日常生活,所以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推动非遗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网友们自发参与中汲取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