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还有一些儿童图书赤裸裸地展示血腥、暴力,有的书中赫然配图:猫爸爸开车载着家人,车轮底下是被轧过的老鼠。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
写给孩子看、为孩子出版的童书,却变成了儿童不宜的读物,这无疑充满荒诞意味。儿童并无辨别力,如果童书市场泥沙俱下,势必对他们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在书中渲染暴力,抑或注入病态情节,恐怕也不利于塑造儿童的正确价值观。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共有555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图书市场竞争,少儿出版市场竞争格局由原来专业少儿出版社“遥遥领先”变为各类出版机构“群雄逐鹿”。人人都做童书这个大蛋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竞争应是良性的,通过竞争应催生出高质量的童书,供儿童阅读。
童书市场泥沙俱下,相关出版社难辞其咎。早在2013年,面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家长师生对劣质儿童出版物的强烈反映,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通知明确强调,对存在问题的出版物、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给予严肃处理,坚决收缴含有违法违规内容和非法出版的少儿出版物,取缔其销售行为。但多年过去了,童书粗制滥造现象仍然存在,这一方面说明治理必须优化和升级,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出版机构缺乏自我检视的意识,存有侥幸心理,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物质量监控的提案,其中一点是建立群众(受众、读者)监督机制。提案认为,出版不能只是出版界的事情,三审三校的标准也不能形同虚设,只有被查出才略施小惩。故此,应设立出版质量专门监控举报热线,并配备奖励机制;设立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家长参与评价的出版专项奖励,以受读者欢迎而非过度营销为客观评价标准等。应该说,一本童书的质量如何,受众最有发言权,提高家长的话语权,让他们学会“投票”,让市场筛选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制度内的监督也不可少。对于出版社而言,不要触碰红线,不要见利忘义,而应遵守行业规范,做好行业自律。比如从事少儿出版的单位,应具备相关专业编辑力量,切实加强对少儿出版编辑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培训。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则要强化依法依规审核,建立行之有效的劣汰机制。
童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呵护儿童的健康,全社会责无旁贷。从这个角度讲,出版社是第一责任主体,而唯有全社会盯紧出版社,让出版社责任时刻在线,出版的童书质量才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