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月20日,2013年北京马拉松开赛。今年共有超过3万人报名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20日,一组众选手站在墙边小便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一片。有人质疑,随处小便的原因是因为流动厕所少;也有人称,很多人就地小便是因为“有这个传统”。(10月21日《新京报》)
“尿红墙”与“随手扔”让马拉松“羞不堪言”
马拉松是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因其开放的参与程度和极具挑战性的竞技体育表现,得到社会的热捧,选手的拼搏精神、坚韧精神等,也常常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因而对于马拉松而言,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弘扬体育精神、彰显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但身为马拉松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竟然出现了“尿红墙”的丑陋之举,这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让人意外的不单单有此,马拉松开始后,天安门广场上就有大量水瓶、雨衣等垃圾。“在跑了一段后,很多人就会把雨衣扔掉”,“水瓶一般都扔在路边,广场中间和马路中间有很多雨衣。”“中间的补给站附近,有很多扔掉的水瓶水杯,终点鸟巢也有很多垃圾”,市民于小姐说,“很多选手喝完水都直接扔在路边。”
“尿红墙”、随手扔出现在知名的马拉松赛场上,并且竟然是大多行为是由马拉松参赛选手所为,这确实让人人大为惊愕。这不仅让体育赛事背后所体现的文明、拼搏、竞争、进步的社会人文内涵荡然,同时制造垃圾、制造“垃圾行为”的丑陋,也更让马拉松体育赛事“羞不堪言”。即便竞技体育的最终实现了纪录的突破和飞跃,但这样伴随着丑陋行为的赛事,还有何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和价值呢?还何谈体育精神的展现和人类发展进步意义的体现呢?如果体育赛事的终极目标单单是枯燥的数字和成绩,而了无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赛事结束留下的只是粗陋和卑劣以及让人不堪面对的反文明、反道德甚至是违反环境生态保护要求和社会管理秩序要求的卑劣,这样的马拉松是在让人遗憾,马拉松的精神之花也只能是无法示人。
“尿红墙”、随手扔让马拉松“羞不堪言”,虽然这与体育运动员大多不拘小节和疏于细节有关,但同时也暴露出目前体育赛事中的只重成绩忽视塑人的片面运动员培养机制的缺憾,更暴露出体育赛事在细节化服务管理和文明赛事引导方面的不足。很显然,如果在马拉松比赛路程中科学设置流动公厕和休息补给站点,科学设置流动垃圾处理站,并加强巡逻管理,科学设施文明参赛警示牌,做好巡查和服务管理,恐怕这些“尿红墙”和随手扔的陋习也不会如此让人不堪的状况出现。同时,如果我们在平时竞技体育发展中,能全面地从发掘潜能、促进人类进步发展和强化民族强身健体意识的角度去塑造运动员,培养引导运动员成为文明的体育精神代言人而不是粗俗的参赛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能手而不是只重成绩忽略为人的机械种子选手,那么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将会有一个明显而理性并充分彰显体育精神的提升。如是这样,还何来让马拉松“羞不堪言”的“尿红墙”和随手扔卑劣行为呢?(许朝军)
“尿红墙”或许是公共管理的一面“镜子”
北京国际马拉松呈现“就地解决”、“尿红墙”等现象,或许是面“镜子”,折射出了管理之弱和人文素养之差。以笔者之见,主要折射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折射出组织者在管理上有瑕疵。长安街沿线,以及其他马拉松经过的街区,本来公共厕所就比较少,数万人参加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赛事,如厕需求可想而知。吃喝拉撒本是人之常情,作为组织者,明知有数万人“聚集”参赛,怎么也得“未雨绸缪”,把流动公厕准备好。流动厕所不够使,只能说明组织者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比如,有的选手就称,虽然看到沿线有一些流动厕所,但是很多人都在排队。或许,正是因为公厕少、选手们“等不及”,才让很多选手不得已在马路边“撒欢”。
其二是折射出“尿红墙”等“传统观”的低俗。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些参赛者随处小便成为了沿途的一道道“景观”,有人戏谑为“尿红墙”为北马的“传统”。据多年参加马拉松活动的周先生说,以前就听说过北京马拉松有站在路边小便的传统。看来“尿红墙”、“就地解决”等并非今年北京马拉松有之,历届北京马拉松,“尿红墙”、“就地解决”都是其中的一景,只不过今年被“放大”和“渲染”罢了。不过,“就地解决”和“尿红墙”这种“传统”,实在是有些低俗,不仅与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声誉不相匹配,而且也让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蒙羞。如此“不堪入目”的传统,岂不是让北京马拉松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尿拉松”?
其三是折射出赛事文明就“差一点儿”。参加马拉松比赛,旨在弘扬体育文化,旨在营造全民强身健体的氛围。参加马拉松赛事本身很有意义,也凸显个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素养。实际上,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参与这种比拼意志和耐力的比赛的,但凡参加马拉松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精神的展示。本来,文明就在眼前,全程跑下来,就会让文明升温,让拼搏精神释放。然而,一泡随意的就地尿、就地撒,让北京国际马拉松这张名片的脸上无光,更显现出一些选手偏离了文明的方向。更为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大流、不自觉、就地溺成了很多选手的选择,这种做法,显然突破了赛事文明的防线,也给北京国际马拉松的声誉抹了黑、掺了沙子。
北京马拉松出现大量的“尿红墙”、“就地解决”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公共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以及个别选手行为不自觉叠加在一起的必然结果。由此来看,“尿红墙”等所谓的“传统”观念该彻底破除了。当然,此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今后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我们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该如何以此为鉴,并且更好地做到“严密细致”、“滴水不漏”?(唐卫毅)
“尿红墙”只是“生理底线”突破,本与素质无关
选手尿红墙这则报道出来后,批评质疑选手素质低的不在少数,就连央视评论员都提出了“生理底线挑战道德底线”的说法。其实,选手“尿红墙”,并非素质低,而是与素质无关!那么多人汇集在一个地方,就算有足够流动的厕所恐怕也没有地方放得下,尤其是流动厕所在某个点的使用时间也只是三个小时左右。况且购置大量的流动厕所即使租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作为举办方来说他们不会干赔钱的买卖,反正就地小便已“有这个传统”,没有必要在流动公厕上投入过多。
参赛选手那么多,难免会出现肾脏不健康、膀胱小以及由于紧张造成尿频的人,让他们憋尿无疑是拿生命开玩笑而且还会影响比赛的成绩。“两权相害取其轻呀!”由于广场上的流动厕所数量依然是和往年一样少,不少选手要大排长龙。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选手尿红墙和在一些绿化带和草丛里小便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一些现象的评论不能仅看表面现象,更要表面下面隐藏的本质,就像打死人有的是正当防卫则不需要负任何责任,有的则需要负刑事责任甚至还要被判死刑。(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