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是一年考试季,近日网上流传一张照片,一所高校在劝学生勿作弊横幅上写着:“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记者调查发现,挂横幅高校是坐落在江苏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横幅已被取下。学院宣传部有关人士说,使用网络语言提醒学生勿作弊,效果很好。(1月5日《现代快报》)
赞成:充满幽默和教育理性
看到这样的横幅标语,估计学生们都会相视一笑:乖乖,学校动真格了!因为在看似简单而让人充满熟悉感和亲近感的话语背后,其实更在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注意了,如果考试作弊了恐怕学校的违纪处分就会包邮送到老家了。很明显,学生自然明白此举的后果:这下放假后家长的笑脸恐怕也会“瞬息万变”了,如果“挂科”了这个假期恐怕也难以抬头和“好过”了。事实上,这条横幅挂出后,不少学生开始“临时抱佛脚”的复习备考,也表明了这种警示横幅的效力和作用。
毫无疑问,横幅之所以备受关注,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内容自然而贴近现实,并且“包邮”等网络世界常用字眼的出现,更容易获取学生的认同和亲近感,这与以往粗暴简单的“禁令式”和“棒喝式”、教化式宣传横幅标语,更能让人接受。其次是将舞弊违纪的代价直接告诉学生,就是要包邮给家长并且可能会“先于自己到家”,实则表明了学校在学生管理和成长教育上已经走出了大学不问家长事的误区,开始注重家校的联系沟通了。如果前者是充满幽默和亲近,而后者则是体现了高校开始注重家校联系的教育理性和科学。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学校和家庭、家长几乎成为两张皮,除了家长主动和老师的联系之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近乎为虚幻。在不少人看来,大学生已经成人,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结构了。事实上,不管是及时掌握学生身心状况,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和引导上,还是缓解大学生成长烦恼压力、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定位成长目标、健康成才就业上,家庭教育乃是社会教育并不可或缺。因而,“作弊处分包邮”的幽默背后,其实更透露出学校欲与家庭共同育人的主动,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教育理性的创举。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重申考试纪律和提醒学生复习提升上,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上,在学生生活管理细节上,在高校就业引导教育上,在大学生奋斗目标确立上等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充满人性化和教育理性的幽默亲近引导方式,其必然更能获取高校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更能营造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定型的环境,我们不妨一试。(许朝军)
赞成:攻心术横幅有创意
考试作弊,是一种令各个大中小学管理层十分头疼的事情,为此,各所学校每到考试季为防止学生作弊可谓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常常采用的形式除了学生与校方签订不作弊协议书,诚信承诺之外,还大量辅之于高精尖的科技手段,比如屏蔽手机信号,收缴手机,电子狗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相对于上述诸多严密的防范举措,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严肃考场纪律,只是贴出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的做法,我以为,这既具创意,同时也属温柔的“攻心为上”之术,试想,倘若学校放假,学生人还没回到家,考试作弊的违纪处分通知早一步先到达家长的手中,这样的情形有多丢人、多令人难堪?
所以,悬挂了近一周的时间已经起到了校方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放弃打小抄等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我以为,这得归功于该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而想出的——悬挂丑话说在前头的横幅颇具创新,也很有趣,小小的一个“攻心术”居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防考试作弊效果,投入小,效果好,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接受的网络语言创新,这一做法理当被各所学校广泛推广和复制。(李甘林)
质疑:是一种恐吓教育
亲,看到这种既诙谐幽默又极具杀伤力的横幅,你还敢作弊吗?你上大学的高额费用是父母给的,如果考试作弊被处分的事被父母知晓,让他们情何以堪?“作弊处分包邮”惩罚和羞辱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包括家长,其杀伤力不言而喻。不过,用“绑架”亲情的方式警示和震慑作弊行为,虽然其效果不错,但终究值得商榷。
为惩戒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可谓绞尽了脑汁,取消成绩、记过、公示处分等方式一起上阵,不过“作弊处分包邮”且强调“比你先到家”,已偏离了“严肃考试纪律”的目的,让人觉得变了味,俨然成了一种“恐吓教育”,而这正是饱受诟病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目的还是效果,“作弊处分包邮”横幅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警示和威慑,甚至是一种恐吓。横幅所使用的语言虽然看起来是幽默亲切的网络语言,但实则已把亲情“绑架”在了作弊行为之上,学生及其家长都成了被恐吓和羞辱的对象,够狠的,也够损的。
正因为“作弊处分包邮”的实际操作意义不大,才更加凸显了其威胁和恐吓的意味,而这正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上,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恐吓教育”长期存在,如“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考不好叫家长”,“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等等。“作弊处分包邮”背后正是“恐吓式”教育思维方式在作祟,也是“懒政教育”的体现。
把恐吓的把戏用在成年人身上,恐怕只会更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且难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学校需要反思的是,除了五花八门的处分方式,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阻止学生考试作弊吗?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和学校也有责任,把板子都打在学生身上有失公允。
恐吓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类似“作弊处分包邮”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粗暴的,也是丑陋的,当休矣。(陈广江)
质疑:“比你先到家”问题太大
在追求教育话语创新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话语形式,而对话语内容考虑不详。该校横幅上的“作弊处分包邮”很好,但“比你先到家”就问题大了,至少在程序层面涉嫌粗暴对待学生正当权益。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处分之后,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学生有异议的,还可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还可在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只有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处分才成立有效。
按照规定程序,即使被处分学生不提起申诉,只要学生不在外逗留太久,处分决定比学生先到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学校为何又要强调“比你先到家”呢?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表明学校对考试作弊的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吓住学生。横幅的实际效果较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比你先到家”起到了作用。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粗暴恐吓并无本质区别,在起到一时作用之后,却会让学生对程序正义失去了应有的正确认知。
正确认识和处理程序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是推进法治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中以追求效率价值而忽视甚至牺牲程序公正价值的现象,仍屡屡发生。
学校的育人,体现在点点滴滴,既要追求短效,更要追求常效、长效;学校是一个高尚的地方,在方方面面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在这个意义上,“作弊处分包邮,比你先到家”,虽然初衷很好,但并不值得肯定。实际上,在整个社会陷入浮躁状态之下,学校教育更需要清醒、冷静,切不可也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浮躁之中,无论是怎样的创新,都需要将内容这个“灵魂”放在首位。(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