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析因:是压力也是动力
经过这么多年的熏陶,春晚观众群体的欣赏水平已经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过去你说一段相声,观众可能就笑得前仰后合,可现在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出人意料的段子,就是你挠观众的腋窝,那也白扯。观众骂春晚其实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关注。换言之,如果哪一天观众连骂都不骂了,那春晚估计也就没有办的必要了。
看春晚,骂春晚,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看春晚是因为有娱乐的需要,有精神的需要。骂春晚则是对春晚的某种期待或者看完春晚之后的某种感受。骂春晚成为一种习惯,对春晚导演当然是一种压力,可更是动力。
看春晚已经不是一种时尚,因为全国人民看一台春晚的时代已经远去,观众已经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骂春晚也并非什么时尚,因为那些骂春晚的人起码还在关注春晚,可又有多少人已经连关注都不关注了。
冯氏春晚令人期待,可如同冯导的电影一样,终究难逃争议。冯小刚导演能有挨骂的心理准备,可以说是未雨绸缪,不至于在听到骂声之后面红耳赤。在观众挑剔的目光之下,冯小刚导演实际上也并不轻松。央视春晚的导演很风光,可也是最累的导演。不过这种累也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情非得已。烫手的山芋拿到手中,你只能左手倒右手,再苦再累也只能挺着。
央视春晚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孩子,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其实当春晚导演就像当一个厨子,你无法决定别人说你好还是坏,但你可以尽力把菜做得最好。夸的人不一定多,但骂的人少也算是一种成功吧。(徐刚)
担忧:在骂声中长大
表面上,冯导这番话有一定道理,春晚需要方方面面兼顾,不可能选择迎合某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某一个群体的兴趣爱好。但细想之下,这番话也有一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观众骂春晚,确实有一部分观众是因为不适合自己口味,习惯哪壶不开提哪壶,习惯了鸡蛋里挑骨头责备求全,但更大一部分观众,却是因为表演技能拙劣,甚至节目表现主题存在违背道德伦理、公序良俗,甚至是常识之处。
相比春晚承担表现整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宏大主题、责任,这些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充其量就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何况春晚请了那么多大腕明星,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真金白银,前前后后又折腾了那么长时间,精心设计、策划、排练之后还是漏洞百出,这难道还不值一提,跟导演没一点关系?
实际上,观众骂春晚,是出于对春晚的爱,包括爱护,寄托了太大期望。形象地说,是把春晚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骂得这么细致而深情,是希望春晚这个孩子快快长大。我以为,面对观众这种“爱之切,恨之深”,无论是央视还是导演,都该有一个知错改错的态度,而不是像冯导这样,索性把观众之骂视为习惯、时尚,从而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轻点,这是泰然,说重点,这是漠视观众意见。很不利于春晚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
尤其在今年,其他地方台纷纷放弃主办春晚,央视春晚“一枝独秀”,更需要把观众的骂当成某种鞭策,争取“秀”得更完美。(贺成)
建议:从骂声中听懂期许
这些年来,针对春晚的批评确实不少,常常给人一种“骂春晚”的印象。但要看到,有骂也有赞,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骂看不到赞。比如2008年央视春晚,由于年初一场不期而遇的冰雪,给当年的春运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麻烦,在抗击冰雪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冰雪英雄”,当年春晚特地在“奥运板块”之后打造了“冰雪板块”。而2011央视春晚,由于前一年度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的意外走红,当年春晚上西单女孩演唱了《想家》、旭日阳刚演唱了《春天里》。这两年春晚,因为这两档节目受到了不少肯定。
而且,“骂春晚”也非为骂而骂,更非没有道理。这几年春晚吸引力下降,从客观上讲,受整个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的影响,公众的消费选择面扩大了,春晚不再是“唯一的菜”;从主观上讲,也与春晚本身逐渐模式化、脸谱化、商业化有关。事实上,央视春晚在2008年度和2011年度相对获得更多点赞,在每个年度有些节目相对受到肯定,也主要是因为接了地气,不再过于强调“高大上”。因此,简单地认为现在“骂春晚”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并对公众持以一种抵制甚至敌视态度,这是不正确的。相对于“骂春晚”,没人议论没有吐槽没人反对,这才是可怕的。“骂春晚”证明还有人看春晚,如果连一声骂都听不到了,春晚恐怕也就真的成了一场“奢华的游戏”,只剩下了自娱自乐、自我陶醉。
如果没有人身攻击,如果不是无中生有,春晚应该乐听骂声才是。虽然众口难调、春晚难办,但春晚也未必就不能办好,最起码还可以寻求最大公约数。而其最重要的,就是勇于、善于从“骂春晚”中听懂期许。智慧地善意地听懂了“骂春晚”,从中听到了民意、汲取了民智、顺应了民心,春晚何至于骂声一片?
对春晚的骂也是一种期许,春晚要从骂声中听懂期许。(毛建国)
评判:在骂声中革新
可以这么说,春晚年年挨骂,却要年年搞,价值空洞化恰恰是春晚挨骂的最大原因。
稍加留意,就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近年来的春晚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组成场面的人、物、景一出场就是个“豪华版”,但只是一味包装却总也难出什么新意。就如打开一个礼品盒,里面有个精装版,撕开彩纸包裹的封面,原来是本曾经翻烂的老书,这岂不叫人大倒胃口。可以说,春晚节目越来越众口难调、毁誉参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情趣越来越个性化。这也难怪冯小刚早早就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一言概之,春晚被骂很正常,春晚被夸才不正常。春晚如何走出年年挨骂年年办的窘境?这道考题很不容易答出彩。诚如冯小刚所言:“我知道,不管我做成什么样,都是要挨骂的。挨骂是正常待遇,是一种关注。我执导春晚,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我拍电影已经名利双收了,我这次是回馈观众的支持,相当于做一回义工。如果能让一半的观众满意,我已经很满足了。”窃以为,只要大胆革故鼎新,力排世俗偏见,勇于推陈出新。如此一来,挨骂就会少一些,赞许就会多一些。期待冯式掌勺的2014春晚,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内容,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欢乐。(黄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