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燃放烟花爆竹习俗要不要改改?
//www.workercn.cn2014-02-10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然而燃放烟花爆竹不可避免地会加剧雾霾污染。您认为,为了环境,节日放鞭炮的传统能不能改改?

千年传统何去何从(姚雯 漫画)

    近年来,“过年放炮”的古老年俗越来越遭遇涉及安全与环保的质疑,但不少民俗专家担心,禁放烟花爆竹会让春节没有了年味儿。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习俗应随时代变革

    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乃千年习俗,既增添年味和喜庆,也带来祝福与祈愿。但另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引发安全事故的事也屡屡发生,并伴生噪音、污染等诸多弊端。

    对烟花爆竹“一刀切”,一禁了事,会伤害到千年民俗,让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但禁放、限放烟花爆竹,维护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宁祥和、节约低碳、绿色环保的生存生活环境,是大势所趋。保持一种传统习俗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要。燃放烟花爆竹,更应注重的是除旧迎新、祭天祈年、娱乐欢庆、人情交融等精神内核的传承,外在的表现形态并不重要,不是非得以爆炸力破坏力惊人的火药材质制作烟花爆竹,现代科技的“电光石火”亦可替代。

    围绕烟花爆竹“禁与放”的常年争论,事关公益民生,已成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没有不变异的民俗文化。要注重千年习俗的缅怀和精神传承,也要顺应大发展的时代潮流,防止一些人为了摆阔、炫富、发泄等而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震天巨响、硝烟弥漫、安全事故、环境破坏,这就呼唤法律的及时出台与执法的有效跟进。

    “法治是妥协的正义”,烟花爆竹的禁与放,既是争论双方的论战,也是安全、环保与传统、习俗的博弈,还是一场民俗与管理的交锋。如何顺应时代变革要求,有效平衡博弈各方的利益,兼顾社会价值与公共利益的考量,制定一套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落实完善,让人们开开心心过一个“绿色祥和的中国年”,这是对社会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考验。(符向军)

    燃放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虽说燃放烟花爆竹是节日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陷入到“放与不放”的纠结中:“不放”似乎少了些许“年味”,“放”又担心空气污染加剧、安全事故频发。

    烟花爆竹燃放与否,的确众口难调,在笔者看来,传统习俗应该予以尊重和保留,但也应与时俱进,追求更加科学、更为文明的方式。政府职能部门要权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鞭炮燃放事宜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讲究点“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讲,应根据气象条件作出是否适宜燃放的提前预告,如雾霾等重污染天就得颁发“禁放令”。北京、南京今年春节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就“地利”来说,什么地方是危险区,什么地方是扰民点,都应提前广而告之,政府职能部门不妨因地制宜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过过瘾”;再说说“人和”,燃放烟花也应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多一些文明和理性,如果硬着头皮、顶着风险超“限”行事,不但会招致骂声、惹出事端,而且也破坏了祥和的气氛。

    需要指出的是,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是越绚丽多彩,越噼里啪啦作响,越预示着热闹非凡、吉祥如意,用更加低碳安全的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乃是大势所趋,必须持续“发力”。一方面,生产厂家要加快打造烟花爆竹的“升级版”,多研发一些既绿色环保又危险系数低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不妨大力推广电子鞭炮、电子礼花,既能保持节日燃放的喜庆和欢乐,也可减少人身伤害和空气污染,可谓“百利而无一害”。(徐剑锋)

    环保与民俗可以共赢    今年春节不少人微博发起并自觉“不放烟花”,再加上限制公款购买烟花等因素,一定程度导致“烟花遇冷”。但部分人不放烟花并非意味着放鞭炮民俗的彻底改变。

    且不说各地依旧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已经连续举办8年的海峡焰火晚会、北江春节焰火晚会等大型焰火晚会依然受到追捧,许多市民甚至驱车几百里前往观看;2014上海新年倒计时4D灯光秀后也燃放了烟花,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可面对全国各地挥之不去的雾霾阴影,要健康还是要民俗,似乎到了必须决断的时候。

    众所周知,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环境、产生巨大噪音,还可能导致火灾、意外伤害,似乎一无是处。然而,从驱赶“年”兽开始,过年放鞭炮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之根,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的核心就是休闲娱乐,健康、安全、环境从来不是节日考量的核心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如同西班牙奔牛节、欧洲国家的狂欢节一样,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不可轻废。

    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悉尼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世界著名的大都会,这些城市对安全和环境的要求绝对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可见,在放鞭炮问题上,无须做放与不放、非此即彼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环保与民俗的共赢,除了人们的自觉、自律外,更多地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与能力。笔者认为,应加快升级鞭炮环保标准,推动生产者改进工艺,提升鞭炮环保系数,最大程度地减少燃放鞭炮对环境的污染;探索采用类似烟草专卖的办法,对鞭炮生产和销售实行特许和专营制度,大力推广新技术,逐步淘汰严重污染的传统型鞭炮。开发电子鞭炮等新兴鞭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鞭炮燃放的安全而无污染;加强对燃放鞭炮的管理和引导,如划分禁燃区和限燃区,禁止在人口密集度大的核心商业区燃放鞭炮,开放广场、远离居民区或核心区的固定燃放点。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张扬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氛围。把放鞭炮当陋习的,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禁止它;把放鞭炮当传统民俗一部分的,一定能找出各种措施减少放鞭炮的负面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放还是不放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如何放、怎么放,我们才会在历史和现在、健康和年味、环保和民俗的完美融合中,产生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徐清)

    借助科技,让民俗更美好

    当传统民俗遭遇污染问题,烟花爆竹的“禁”与“放”成为一个两难问题,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今年除夕161个城市有68个发生重度以上污染让人心有余悸,各地鞭炮声的此起彼伏,依旧证实着民众对民俗的选择。

    然而民俗并非一成不变,即便是拜年,也从古老的叩首作揖,演变为短信拜年,再到微博、微信团拜。同样,鞭炮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千年中它经历了烧竹期、硝磺期和烟火期的各种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烟烟花和冷焰火已渐成为新生军,在大大降低污染的同时一样营造出喜庆的气氛,比如,在台北101大楼、香港维多利亚港、迪拜等跨年烟火秀中,这些无烟烟花和冷焰火就大放异彩。

    由此,加快科技研发、着手产业整顿,让高科技、低污染、更安全的烟花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许是从源头上解决“禁、放”两难问题的一条蹊径。

    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鞭炮的热闹声响、烟花的美丽绽放甚至空气中一丝的硝味都是年文化中挥抹不去的浓烈记忆。尊重它,就应给它留下生存空间;而传承它,就应以最贴近时代的方式。(黄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