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房子降价“咕咚”来了?
//www.workercn.cn2014-03-25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评判:购房风险需自我担责

    房价上涨,准备买房的人心急如焚,期待房价归于理性。房价下跌,已买房的人更是心如刀绞,甚至怒不可遏冲进售楼处,向开发商讨要购房款。如此,不管房价涨与跌,似乎都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内心需求。但即便如此,房屋买卖本就是投资行为,只要买卖双方按照规定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合同,不管房价涨与跌,购房者都需要自我承担投资风险。

    按照合同法规定,买卖双方只要都是自己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同时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无效情形,买卖合同就已经成立。购房行为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房价的上涨与下跌,与市场供求关系具有一定联系,只要不具备法律禁止的情形,购房者和开放商都应该按照合同履行义务。

    但是,每平方米动辄千元以上的降幅,对于任何一个购房者来说,都是内心经受的一种沉重打击。试想,转瞬之间,自己就可以为购房少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购房者的内心出现“后悔”倾向,也属人之常情。

    然而,法律是刚性的,严格的规定面前,任何人都要依法恪守,如果跨出界限,就会受到法律约束。在温州,也曾发生过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后,由于房价下跌,不愿再履行付款义务,于是开发商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进行解决,甚至出现强制执行情形。

    所以,购房理所当然的存在风险,房价的涨与跌都是正常的价格波动,法律并没有禁止房价只涨不跌。市场层面的需要市场自我调节,法律层面的则需要法律刚性约束,购房者和开发商理应厘清两者之间的界限。面对房价冷热,每个购房者还是多点理性,少点暴戾,别为房价的波动而耿耿于怀,应在法律空间内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刘建国)

    提醒:理性才能抗“房震”

    “不差钱”房企九龙仓此次在长三角多盘齐降的行为绝对风向标意义,将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市场撕开一个大大的口子,楼市降价风暴在所难免。在如此大背景下,很多群体或个人都要谨防“躺着也中枪”。

    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必然“中枪”。市场既然形成,降价已成定局。随时把握市场信息,科学策划自己的销售业务才是正理。尽管中央有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干预,但开发商还是需要理性地对待这次“降价潮”。既忌盲目跟风推波助澜,又不能只盯钱袋死扛违背市场规律。

    购房刚需用户暂且期望值不要太高,切莫高兴太早。交易双方一个必然规则是:“百分百赔本(吃亏)的生意不做。”楼市奇诡,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使尽浑身解数,争取扭转局面。刚需用户可以趁此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既省了钱又买下心仪的房子。切莫巴望楼市崩盘再下手。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要钱的房子可以捡。我们国家的楼市从来没有离开过政府的监管,等靠要思想行不通的。

    已购房用户本来和楼盘降价没有太大关系,但降得太多心理难免不平衡。据当地媒体报道,年华里的大幅降价引起众多老业主的不满,不少老业主集中到售楼处“提出抗议”,要求退房或开发商补差价这样的事件就是例证。其实,因为降价甚至引发打砸售楼部这样的事件也并不鲜见。笔者以为,向开发商提出诉求并采取正当渠道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未尝不可,但要谨防被某些居心不良者利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来,那就不是一点房价差额这么简单了。

    国家的房地产牵涉太多的群体或个人,楼盘大降价必然影响无数人的生活。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凡是有所牵涉的群体和个人,还是多点理性,少点急功近利好。否则,楼市降价就不会是国人的福音,而弄不好会成为一场灾难了。(廖立湖)

    疑问:能否推动连环降价

    港资地产巨头九龙仓的“策略性降价”,是真降还是假降,是以降促升还是先降后升,其降价有多少个性成分,与政策因素有哪些关联,九龙仓降价,能否推动整个楼市的“多米诺骨牌”……这样多的疑问,不是毫无依据的感慨。

    一贯以来,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高端”市场,市民根本想象不到这样的价格高端还会有多高,房地产市场也是一个“低端”市场,急于购房的市民天天盯年年盼,总期待房价能够降一点再降一点,可楼市却在与市民躲猫猫,越想他降他越升,你隔一段时间不想他了,又听到他关于降的消息。人们对楼市的迷茫,伴随着各种政策而生,伴随着楼市专家的豪言而存,更伴随着市民的恐惧心理而在。

    相信九龙仓的“策略性降价”并非空穴来风。其中的现实在于,3月10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要建立不动产部际联席制度,编制统一调剂,6月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此前,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公开表示,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将使房价大跌。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不动产登记尽管可以挤出部分二手房,降低二手房价,不过,其降房价作用可能被高估。

    政策因素引起的房价变动,市民百姓深有感触。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信贷收缩、保障房……虽然政策有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用意,结果却又助推了房价上涨。虽然有人埋怨政策,但也应当理解政策,因为对房地产市场的掌控,不仅缺乏经验,而且难以借鉴,更受到地方、城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此次高层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吹的风,不论其对降房价的作用可不可以高估,却不能拒绝理性评估。不动产统一登记,已经使持有多套住房的市民闻风而动,房地产有关大佬们也在顺时而动。这样的信息虽然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可房价反弹甚至高涨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卞广春)

    结论:调控应当有所作为

    央行公布2014年第1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64.3%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降低2.2个百分点,33%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仅有2.7%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3月24日《北京日报》)

    过去十多年,中国楼市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几次三番的楼市“调控”成“空调”,想要房价降下来的想法似乎离现实越来越远了,就连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也曾坦言“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

    房价疯涨降低了民众的幸福指数。有人将房子和令人遐想的恋爱相提并论:“有些房子跟姑娘一样,你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当时没有下手是错误的。”现实总是接近白居易在《卜居》中的感慨——“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居,未如硕鼠解藏身。”六成多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得难以接受”,这不是小事。最可怕还在于有更贵的上涨预期,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比为15%,分别高于上季和去年同期1.8和0.2个百分点。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常见的例子,即不少房企都打着“一房一价”的幌子不标价,不管消费者的预期是多少,房价都掌握在开发商的手里,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而购房者俨然是待宰的羔羊。

    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尤其应当告别楼市调控“一刀切”的思路。即“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不同市场形态,实施不同的调控目标与方式。其中,必须加强包括棚改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投资。换句话说,政府提供最基本住房保障为“托底”,抑制因过度投机导致的房价过快上涨是“盖帽”。倘若做到这一点,不但能让“居者有其屋”,还能预防高涨的房价泡沫破裂伤及经济。(刘英团)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