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院校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
从沈院士的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两层含义:院士是块宝;院士苦恼也不少。
该校领导不放沈院士退休,从表面上看是尊重人才,实际上是剥夺院士最基本的休息权利,我们首先要对这种“挽留”提出反对意见。
同时也应看到,类似的“挽留”声音在一些高校出现,其实还暗含更多难以言说的理由。院士是一所学校科研制胜的法宝,培养一位院士相当不易,不“榨干”院士,为校所用,怎么对得起学校为其的付出?
近些年,院士一词也已经在我国处于“三高”范围:地位高,媒体曝光频率高,敏感度也高。院士在学术、科研上对国家有很大贡献,受人敬仰,享受一些特别权利和优厚待遇,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近年来院士评选和管理运行机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人们开始对院士里鱼龙混杂的情况感到担忧。
方舟子微博爆料“院士举报院士”,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花钱评院士”,再加上引起极大争议的“烟草院士”,以及最近曝出的某院士在申评中指使助手为其学术论文造假等等,众声喧哗中并非全都子虚乌有,在某些权力谄媚者渴望进入院士圈中时,当院士头衔能抵挡一面不受制约时,院士的周围自然多了质疑的目光。
其实院士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其本意是鼓励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国外的院士荣誉终身制也已非常成型完备,但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在金钱和利益至上的冲击下,院士头衔有些变味儿,院士制度变得越来越富有争议。
包括国家层面也已经意识到问题重要性,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可以明确的是,将来院士荣誉的终身制是有严格条件的,优厚的待遇也不能再是院士手捧终身的饭碗。眼下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级待遇。院士荣誉不退休,这些待遇也就不会退休。在这种体制诱惑下,通过学术造假、贿选等途径竞选院士,自然难以禁绝。
院士制度必须改,但无论怎么改,三个方向不该变:一是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二是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减少非学术因素干扰;三是为院士团体实现其功能定位,完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制度保障。
唯此,院士机制的各项改革运行才能顺利,院士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外人艳羡的闪光荣誉,更是鼓励更多人踏踏实实为科学作贡献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