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著名导演吴天明3月4日溘然长逝。据媒体报道,自学成才的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的宿将,也是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导演的伯乐。
电影编剧孙毅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披露,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在中国想拍一部电影是非常困难的。“那时候论资排辈,一个年轻人想做导演,需要做三部戏的场记、三部戏的副导演、两部戏的联合导演,之后才能有资格导演。基本上进了电影厂前十年都得干这事。”但是在西影厂厂长吴天明这里,却打破了这一“行规”,张艺谋、何平等年轻人一来西影厂就可以拍电影。而田壮壮、顾长卫、周晓文、黄建新等影坛大腕,也是在他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试想,如果让张艺谋们也按照行规“历练”十年,情况又将如何?吴天明自己当然毫发无伤,“江湖地位”甚至还会更加稳固——这样一眼望穿的“潜规则”,他不会不知;能够反其道而行,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千里马,但未必都有一个好伯乐。在有些地方和领域,按资排辈的“行规”坚硬如铁,让新生代、中生代徒唤奈何,也让事业发展小步慢走甚至迟滞难前;等到“新来的媳妇熬成婆”,婆婆们又旧例重演,坐稳“影霸”、“戏霸”、“文霸”、“学霸”、“官霸”……在这样的等待中,真不知消磨了多少雄心、耽误了几多英才、扼杀了多少成果!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要破除论资排辈的“行规”,当然需要制度的保障,但同样离不开伯乐的慧眼和胸怀。
一个人的成就有两种:自己干成事,帮别人干成事。前者是圆自己的梦,后者是圆他人的梦。圆自己的梦不容易,圆他人的梦就更难。难在何处?难在无私的胸怀,难在识人的慧眼,也难在不计回报、甘当绿叶的淡泊。这样的“难”,对于一个功就名成、身居显位者,就更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打破“行规”帮别人圆梦,就意味着亲手扶助别人赶上甚至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次主角”、“配角”甚至跌入“跑龙套”。这样的境界,岂不更为难得?
法国文坛有段父子佳话:小仲马的成名作《茶花女》公演后大获成功。他给父亲大仲马打去电报:“巨大的成功!就像你的剧本初次上演时所获得的成功一样!”大仲马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父子毕竟有亲情。非亲非故而能有此胸怀的伯乐,就更值得世人尊敬和效仿。
人生一世,总要留下一点东西。电影导演吴天明留给世人的,除了《人生》、《老井》、《没有航标的河流》等一批获得殊荣的优秀电影,更有他打破行规、奖掖后进的胸襟、慧眼和硕果。斯人远去,世人理应给他补颁一个精神大奖——“甘做伯乐终身荣誉奖”,既为追念故人,也是激励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