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寿:老宅子
//www.workercn.cn2013-10-1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分享到: | 更多 |
我家住在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大关街一座老宅子里。听上辈们讲和我幼时的记忆,旧时的大关街十分繁华,街长两华里,南北通衢的古大道穿街而过,是名镇桐城的孔城、肥西的三河两个水旱码头的中间驿站。
在大关街,目前尚存的古民居有17家、80余间。其中,80年以上老宅10家,150年以上老宅5家,有四柱落地、木楼、花窗者占半数。其中,徐氏老宅建于1853年,它两进三开间、两包厢、两个四合院、两天井、木楼、厢屋。倪氏老宅,四合院、升子梁、祖宗牌、石刻门头画等。这些老宅子,有1家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大关革命联络站”。
这些老宅子,依然保留着文化的记忆。比如,有盘龙石墩、生肖石墩、记事石碑,有雕刻石方、牌坊“圣旨”石,还有街道铺石、车辙石、条石、马头墙、壁画、照壁,等等。
这些老宅子,近年来损毁相当严重。2008年8月,在“凤凰”台风中,原私塾诸氏三间门面房及姚氏一大间堂屋倒塌;2012年,余氏、杨氏老宅倒塌;2013年7月,徐氏1间厢房、1间正房倒塌。
在当地,人们对保护老宅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老宅子的主人们认为:这些老宅子墙倒壁塌,有碍雅观和家庭形象,且湿气太重,也没有留存的必要;有的认为它占用地基,难觅新基易建;有的认为此乃“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倒、毁、拆、迁、整、改、修、翻,我身边的老宅子正在快速消亡。我不禁纳闷:老宅子既然是民俗遗产,有没有必要保护?又该如何保护?
编辑: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