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们通常认为,小语种文化难以跨越语言障碍在全世界流行,但“韩流”却成功逆袭,令人称奇。从20世纪末开始,“韩流”旋风在亚洲吹起。2012年,一首《江南style》响遍全球,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跟着韩国歌手跳起“骑马舞”。
韩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原因是多方面的。韩国人对自身历史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走向复兴时,韩国就注重对自身历史文化进行整理、保护及重新阐释,韩国出现了“国史热”。对自身文化的强烈热爱,是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
发展文化产业也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戛然而止。为了在技术更为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寻找突破口,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数码等创意和新技术产业。韩国文化产业从发展之初就瞄准海外市场,占领先机。
韩国文化具有“时间空间混杂”的特点,容易被世界各国接受。韩国既重视带有东亚特色的传统文化,又深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影响。在很多国家民众眼中,“韩流”既是新奇的又是熟悉的。“混杂”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韩流”成功的重要原因。
“韩流”成功走向世界,收获的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出口订单,还有“韩国制造”的品牌价值、访韩游客与留学生的数量增长、国际美誉度的提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社会陶醉在“韩流”带来的自豪感中,政府提出要进一步推动“韩流”以提升国际影响力,经济部门提出让“韩流”长期持续以促进贸易出口。
但是,“韩流”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韩国国内也有“嫌韩流”的说法。韩国学者对“韩流输出”进行反思,批评韩国人将文化交流视作工具,没有看到文化产品出口引发的问题的复杂性,仅仅关注“韩流”带来的贸易竞争力与国家影响力。
另外,为不断扩张经济利益,韩国在积极向海外出口文化产品的同时,严格保护国内市场,引起其他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不满。韩国学者意识到,如果长期忽视文化双向交流,而仅仅关注文化输出,将会损害韩国文化的“混杂性”,使其文化缺少新的魅力。
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单向输出很容易刺激接受国的文化自尊心。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在文化输出中缺少谦虚谨慎的姿态,会引发输入国与输出国民众之间的情感问题。文化产业固然要追逐利润,但也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即对内塑造社会文化,对外促进文化平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