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叶小文:我爱北京精气神
//www.workercn.cn2013-12-17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出生的一代人,都是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二十多年前,我从南方边陲一到北京,就直奔天安门广场,一整天眼睛看不够,照片拍不停。

    日子长了,开始细看北京,除了天安门广场,原来还有那么多好去处,那么大的王府井书店,那么特别的老字号,那么精彩的话剧、京剧、交响乐、歌舞……让人眼花缭乱。

    日子再长,这一切也就习以为常。几个南方老乡聚集在一起,开始调侃“北京不过如此”了:讲历史文化积淀,比不过西安、洛阳,讲经济发展、上街购物,比不过上海、香港……

    但日子更长一点,感觉又有变化。儿时熟悉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曲调悄然响起,不过,唱成了“我爱北京精气神”。

    北京的精气神,可是个大题目。现在,北京满大街都写着“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词还是那些词,那看谁在说?这可是全市290多万群众参与投票评选出来的。那看在说谁?北京的“爱国”,是和“五四”运动、“七七”事变、开国大典、抗震救灾、奥运盛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的。北京的“创新”,是要落实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去的。北京的“包容”,体现在北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的精神境界里。北京的“厚德”,渗透在北京尚礼、厚道、宽容、助人的历史传承中,洋溢在北京大妈大爷一张张慈祥、宽厚的笑脸上。这些,无须多说。

    我只想从自己在北京经历的一鳞半爪,谈谈体会到的“北京的精气神”。

    “精气神”之“精”,北京无处不在。我曾长期在国家宗教局工作。宗教局坐落在后海的醇亲王府,那一砖一瓦都有历史传奇。有人告诉我,夜深人静时,你会隐约看见宫墙上宫女在走动。我好几次深夜加班,想一睹为快,没有啊。人家就解释,你宗教局是管神仙的,神仙怎么会过来呢?

    “精气神”之“神”,北京无处不见。我的老师季羡林,常在北大未名湖畔的小楼里读书写作,每天凌晨,总是他的窗口第一个亮起灯光。老师去世,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纪念文章,题目就是:他走了,灯还亮着。

    “精气神”之“气”,北京无处不察。我写过一首赋:“养怡山庄——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之雅称。地处京畿,距都百里,古属燕蓟,今在昌平。几近诸陵,草木涵王者之气。道经神路,松柏掩龙象之脉。入则山中有庄,群楼玉立,丹顶白壁,奇树扬芬处,可藉清流涤心神。出则庄外见山,层壑飞云,群岩倚天,长陵苍莽外,可共飞鸟话斜阳。”

    可近来“气”出问题了。还记得迎奥运的《北京欢迎你》开篇就唱:“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可现在呢?带来的是雾霾老不散,PM2.5总见涨,气息改变得厉害了。

    怎么办?也别丧气,赶快治理。

    北京人照样有精气神。因为,在中国面前,我就是北京;在世界面前,我就是中国!

    (作者叶小文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