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家IT企业研究院的开放日活动,和往常参观实验室、讲解技术不同的是,组织者邀请来一群计算机、化学、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发起了一个“创客48小时”活动——聚集在一起讨论,并动手将创意变成现实。
这群年轻人“玩”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成果:基于蓝牙WiFi定位技术的盲人导航设备;分析即将到来列车内的人流密度,以选择去哪个站台候车的地铁小助手;实时监控身边空气质量的“空气宠物”,以及基于位置远近,提供求职或招聘信息的“微猎聘”……
实现这些魅力十足的成果的人,很多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过他们倒是有个相同的身份——“创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开放式软、硬件的兴起,个人制作实验室成为可能,并萌生了这一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热衷于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他们强调的是设计,是让制作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科技的发展,使个性化定制成为一种趋势,创客文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迅速兴起,就显示了这种带动个人参与和分享创造的吸引力。联系近年兴起的3D打印技术,个人定制并加工复杂的零件不再遥不可及,3D打印走进家庭更加降低了创新创造的准入门槛和成本。加上软、硬件平台平民化,变得简单易学,相比实验室长期、复杂的创造发明,普通人只要有灵感的火花,就能够快速、轻松地设计出产品原型,将生活中萌发的小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
当然,目前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仍有点“小儿科”,但谁也不能忽视这种创新模式对每个人创新潜力的激发。一位参加“创客48小时”活动的IT界资深专家感慨,这些年轻人的表现,让人们有看到10多年前在美国加州举行的视频游戏会议的类似感觉。正是那些会议上的很多点子,造就了现在一些互联网巨头的成长机会。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汇集不同背景人群加入,倡导开放共享的“轻松”玩法,正丰富着创新的模式。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业日益成型,市场也渐渐“固化”,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近乎垄断的局面,也因此带来创新力相对下降的隐忧。当IT界进入资本、技术和人才都不缺乏的时代,好的创意变得尤为关键。这种创造的新玩法,既是对传统创新模式的补充,也可能是对传统创新模式和技术垄断的突破。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不同文化、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也可以在新的科技手段的装备下,展现出他们巨大的创新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