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叶延滨:嗅觉感受北京味
//www.workercn.cn2014-01-07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首先要正名,我说的就是用鼻子闻到的北京味,而不是其它,比方说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或是德云社弟子相声的贫嘴。

    因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北京经常罩着一顶雾霾的帽子。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北京叫人喘不过气来,北京味成了PM2.5的同义语。议论纷纷中,有一种说法,我听了总是觉得不带劲,持这种说法的人,说的意思大概是,北京今天成了“首堵”,成了雾霾之都,早先如何地天高气爽,如何地畅行无阻……听了这类话,唤起了我的记忆,我觉得,清理一下我们鼻子曾感受到的北京味,也许会对我们今天迈过“雾霾围城”这道坎,增加一点信心。

    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怎么样,我没有亲历。那时北京的人口也就100万人左右,三六九等,皇亲国戚,小贩走卒,各家不一样。只说百姓,百姓的日子才算正宗北京味。老舍有两本写百姓的书,一本是《骆驼祥子》,写的是洋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在拉洋车之前,是替人拉骆驼的小伙。沙尘暴不是这些年才光顾北京,早些年更厉害。只是兵荒马乱闹鬼子,风沙这点事,排不上号,轮不上犯愁而已。另一出是《龙须沟》,虽说是演戏,讲的是真事,没有城市地下排污系统的民国时期的北京,老百姓就在臭水沟边上熬日月。天上飞风沙,地上淌臭水,满清国都和民国范的北京,味儿大,味儿重。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热爱北京,爱国卫生运动搞得好。到了我去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北京的确很漂亮。漂亮归漂亮,只是北京的胡同小巷,味儿依然很浓。一是厕所味。那时北京比现在还缺水,胡同里的厕所都是“旱厕”,没有水冲洗,要靠全国劳模时传祥和他的工友们背着粪斗子,拿着粪勺子来掏。那时我们受的教育“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臭气再熏人,扛着。谁要捂鼻子,好了,学习会上去检查“资产阶级臭思想”吧!习惯了,也就淡忘了。再有一个味,就是家家户户烟筒里的蜂窝煤烟味。别小瞧蜂窝煤,要北京户口凭票供应。气味是大了点,但不烧它,吃饭不?冬天取暖不?除了上面两种主旋律的味道外,冬天家家菜堆里散出来的白菜帮子味,夏天处处菜摊飘散的烂番茄味,这些气味,对于我这个外地考进北京的大学生来说,让我羡慕,那是北京人“丰衣足食”的证据啊!那个年代,讲气味是犯忌的事,气味与政治总联在一起:封资修的气味!小资产阶级的气味!

    改革开放的北京,味儿也改了!好像《参考消息》称,外国友人说北京的厕所味影响北京大都市的形象。我也写过一篇《带着马桶游北京》也登在《人民日报》上,还配了一幅漫画:游客用绳子拖着一个马桶,而且是抽水马桶。说改就改,北京的厕所味一下子全线宵遁。随后蜂窝煤和大小煤烟囱从城市里消失,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搬迁出京。电视里的播音员用亢奋的口气宣告:北京空气达标天数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奥运会在“北京欢迎你”的歌声中召开。也在“北京欢迎你”的歌声中,北京的机动车从100万变成200万……直到500万,从二环路一直挤满到六环路,挤出一个新的吓人的家伙PM2.5!

    这个PM2.5不仅让市政府着急,老百姓也上火。前一阵子大半个中国都罩在雾霾里,让我们知道环境保护不是小事。回想一下几十年北京的气味史,我还是对北京有信心。祥子拉的骆驼队不是远去了吗?龙须沟早成了往事了吧?厕所味的胡同、蜂窝煤烟里的冬天都还活在记忆里!想到这一切,我有信心。让我有信心的是眼前幼儿园的一面墙。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那是他们的梦想:高楼林立的城市,处处鲜花、大树、绿草地。我想到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画的是大人教给我的“祖国的明天”:烟囱林立,机器轰响,汽笛长鸣。你知道孩子们的画是什么吗?那就是画出来的中国梦呀!在这面墙前,我都闻到未来的北京味了:鲜花和青草的气味,多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