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朱健国:勿忘“遵义速度”
//www.workercn.cn2014-01-2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百集《毛泽东》上月在央视开播后,天天细看。

    印象最深的是1月14日播出的第26集,其中关于遵义会议的细节表演,胜过以往同题场景,比党史文字生动百倍。一时顿悟:遵义会议的最大现实意义是“遵义速度”——党的纠错速度。以往的遵义研究虽然汗牛充栋,却多局限于“遵义会议最大功绩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见皮不见骨。

    其实,遵义会议的本质,是开创了一种党内民主高速纠错制度。人非圣贤,党亦非神,“孰能无过”?但有错不要紧,只要有错必纠,即时纠错,杜绝“过而不改”,就可亡羊补牢,变失败为成功之母。

    因此,“遵义速度”可贵有二:首先是迅速问责——当中央领导人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瞎指挥错误彻底暴露后,3个月内就断然纠错: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始于1933年9月,得逞于1934年10月,遵义会议召开于75天后的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其次是高速改过:遵义会议仅仅开了3天,就完成了思想路线的更新和重组中央领导团队的全面纠错。

    更重要的是,遵义会议首次改变了权力的来源,倡导“一把手监督”不封顶。自1921年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建党,党的路线和“一号人物”皆由苏共钦定。但遵义会议结束了这种“钦命制”,破天荒由党内民主选举产生中央领导集体,实为“划时代”之伟大贡献,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打下了关键基础。从剧中彭德怀对博古的指名道姓尖锐批评,毛泽东对李德的辛辣讽刺,周恩来带头检讨以示支持毛、彭,可见遵义会议的胜利贵在“一把手监督”不封顶。否则,遵义会议必然隔靴搔痒,半途而废。陈云的一生宣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可说是牢记了遵义会议精神。

    但“遵义速度”并非突然形成。从1928年到1934年,毛泽东几次遭到错误处分,先后被开除党籍、夺去军权,但都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平反复出。这说明当时党内有着有错速纠的共识。正是这一优良传统产生了“遵义速度”。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也注意发扬“遵义速度”。其指挥的土城战役失败后,马上在扎西会议上作检讨;发现刘志丹、许世友冤案,立即翻案;延安“抢救”运动出现问题,迅速下令纠正。可以说,中共胜国民党,也胜在有“遵义速度”。 兵贵神速,改错速度最决定成败。

    然而,建国后,毛泽东却忘却了“遵义速度”乃胜利之本,终陷“晚年错误”。“大跃进”明明饿死人了,却打着纠“左”的旗帜反右,整倒坚持“遵义速度”的彭德怀:“七千人”大会又以不能问责毛主席而将“一把手监督”限制在“一人之下”:“文革”十年,明明天下大乱,却说“形势比任何时候都好”,十年不许纠错。直到1979年“三中全会”,才终于恢复了“遵义速度”。可以说,“遵义速度”是改革开放的根本。

    抚今追昔,我们要时时警醒:是否忘却了“遵义速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