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王晓玲:“平均化”难解社会顽症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育能够为社会底层学子提供跳跃龙门的机会,也可能以一种貌似公平的方式使阶层地位在代际间复制。为了缓解阶层固化问题,韩国采取了教育资源“平均化”的做法。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推行了初中免试就近推荐入学制度,1974年开始逐步推行高中教育“平均化”政策,教师在学校间定期轮换,获得高中入学资格考试的学生,只能以抽签方式在所属学区择校。不过政策实施的结果却与初衷背道而驰,教育引发的阶层固化现象更加严重,公立学校出现“崩溃危机”之说,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学生仍在高考指挥棒下疲于奔命。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之一是政策制定者没有考虑到校外教育这一因素。“平均化”政策实施后,韩国校外补习班发展迅猛。据韩国统计厅数据,韩国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排第一,80%的小学生和70%以上的中学生都在接受校外教育,高中生每周校外学习时间平均超过17个小时。

    同时,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差距悬殊。贫困家庭缺乏选择补习班的经济能力,一批收费昂贵的名牌补习班在富裕社区聚集起来,还推高了这些社区的房价。有的富裕家庭不但挑选老师,甚至要求补习班只招收中上层家庭子女,由此形成的阶层屏障加剧了贫困人群的挫折感。贫困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数额虽少,但占其家庭收入比例却很高,很多家庭难以承担。父辈的金钱与子女的学业竞争力越来越相关,名牌大学里的贫困家庭学生比例不断下降,“鸡窝里再难飞出金凤凰”。

    韩国校外教育多以应试为目标,即提前教授学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备考。一些学生在补习班提前学完学校课程后,将学校变为睡觉的地方,老师威信下降,校园暴力增多,“学校崩溃”成为韩国社会头疼的问题。为了夺回教育主导权,政府提倡学校办兴趣学习班,教育电台免费播放补习讲座,但终究无法与高价补习班相竞争。政府也曾颁布过限制开办补习班的法令,结果被裁定为违宪。

    校外教育加重了学生负担。媒体不断出现小学生上深夜补习班损害身心健康的报道。中学生都知道“四当五落”,意思是每天睡4个小时能考上好大学,睡5个小时就落榜。韩国教育部一直希望推动素质教育却难有进展。例如,教育部加大入学考试的体育成绩比例,就会马上出现跳绳补习班、跳远补习班。

    校外教育虽然臭名昭著,却不是导致教育“平均化”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韩国是“学历社会”,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主,名牌大学毕业证是择业敲门砖。韩国人历来注重教育,他们不满足于孩子接受“平均化”教育,都希望为孩子“加餐”,这为校外教育产业提供了大市场。不少韩国人对这样的教育环境非常不满,韩国人移民海外的第一大动因就是子女教育。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情况绝不是单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扭转的。关键在于,改变“靠毕业证就业”的社会文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