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的马年春节,是在故乡度过的。常年飘荡在外,每每回到故里,总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来源于故乡变化的速度。
家在远离县城的农村,列车抵达县城,往往是傍晚或深夜。这个时候,通往乡下的班车已经停运,更多的时候,接驳县城到家这段距离的,是流连于车站前的摩的。
此次回家过年,终于免了坐在摩的上被风刀刮脸的磨难。托叔叔的福,我是坐着他那不透风的轿车回去的。叔叔在广东务工,自己做起了小老板,收入比较可观,买了小轿车代步,春节还把车开了回来。
通往乡下的公路,依旧是黑漆漆的,我坐在开着空调的轿车里,夸赞叔叔是个致富的典范。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条乡间公路上,除了穿行着乡里干部的桑塔纳,街上做生意进货的面包车以及那扬起巨大灰尘运送砖石的卡车,几乎很少看到私家车的影子。我的思维,僵化在农村人只配看汽车、不能买汽车的时代。
我在故乡的第一个早晨,是被汽车的喇叭声唤醒的。家就住在乡间公路旁边,等我醒来,看到的是一幅车来车往、繁忙穿梭的景象。各种颜色的小汽车,穿行在狭窄的乡间公路上,会车时的喇叭声,奏出乡间早晨的交响曲。
从父母口中得知,现在的农村,早已过了盖房的浪潮,现在的潮流是买车。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人,挣了钱在广东买辆车,过年开回家,已经成为常态。等到开春,再开着汽车到广东去打工,也免了买火车票的艰难。这让我想到,也许不久的将来,连接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公路上,或将不是浩荡的“铁骑大军”,而是“打工车队”。
车多了起来,原本就不怎么宽阔的乡间公路更挤了。春节出行比较频繁,车与车之间的磕磕碰碰也很是常见。更重要的是,年久失修的乡村公路坑坑洼洼,城市里平坦路面训练出来的司机,总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车祸上演的概率也就大了许多。让人忧心的是,没有交警,也没有红绿灯,乡村公路已然成为没有秩序、缺乏管理的放纵之地。更让人担心的是,村庄的学校就在公路的旁边,附近没有慢行标志,也没有斑马线,万一哪个莽撞的司机一路狂奔,后果不敢想象。
乡间公路已经车来车往,但是交通的秩序和文明,却并没有伴随着车轮滚滚而来到。看着破旧的乡间公路活跃起来,说明乡村变化已经提速,可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呢?似乎还抛锚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