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关键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向上的梦想空间”。城市发展的意义,是给所有人更多选择,而不是主导他们的选择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大城市无疑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就对大城市青眼有加,他认为这里各色人才储备丰富,有一种多语言、多文化、兼容并包的氛围。
大城市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看起来总有“向上的成长空间”,这对年轻人是致命的诱惑。美国著名程序员、科技作家保罗·格雷厄姆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伟大的城市吸引雄心勃勃的人,当你在其中走一下,它会用一百种方式微妙地告诉你:你应该做得更多,你应该更努力。的确,不仅很多著名大学都喜欢“寄身”于大城市,许多超级公司的总部,也集中在大城市——像IBM、英特尔、壳牌石油等,这使得大城市充满了“雄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苹果、沃尔玛、谷歌、惠普等,他们的总部可都是在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大、还不太“繁华”的地方。事实上,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有两股相逆的迁徙潮流同时存在。
那些更急着证明自己的年轻人,像候鸟飞向温暖地带一样,奔赴大城市闯荡。就算“混”得不如人意,也是一边抱怨大城市的种种不便,一边却“赖”着不走。“穿Prada的女魔头”中的那位刚刚毕业的女助理,不但要加班加点地工作,还要向父母借钱付昂贵的房租。纽约很多青年工作压力大,每个月收入支付了房租、生活费和社交费用,就所剩无几,有人甚至因为付不起房租,只好挤在父母家的地下室里。这些被美国媒体称为“中青年”的群体,与在夹层中打拼的“北上广”年轻白领生活状态很有些相似。
而在大城市打拼了一辈子、攒下财富和经历的人们,似乎更愿开着休闲旅游车在全国旅行,或者干脆搬到乡间小镇安度晚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这个流向里不断有年轻人加入。《纽约时报》就发现,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在激烈竞争中搬离了城区,到小城市谋求生计。还有一些人,比如技术控和创业狂,他们向往着足不出户即可“运筹电脑之前,决胜万里之遥”,青睐那些静谧优美、远离喧嚣的小城市。在那里,还能享受地方政府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标榜“后现代的企业”,何乐不为?
信息时代改变了大中小城市的原有落差,令小城市阵营更有扩大之势。美国有两个日益壮大的人口群体,“婴儿潮一代”及其后代、“千禧年一代”,似乎都偏好向人口较少、消费较低的地方迁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或许是一种全球性趋势:扩张的地区以小城市居多。2012年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人口在100万以下的中型城市,日益成为全球城市扩张的主力军。麦肯锡甚至认为,大都市统领未来的观点是“常见的误区”,蓬勃发展的小城市将为城市扩张贡献过半力量。
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短处。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小城镇生活,已然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这只是个体和群体的偏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则更像是个结构性问题。但无论在哪里,关键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向上的梦想空间”。城市发展的意义,是给所有人更多选择,而不是主导他们的选择。否则,大城市过度扩张和地区发展不均衡,会让整个社会的梦想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