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金洪远:父母“陪聘”
//www.workercn.cn2015-09-1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邻居老李很是郁闷,他的儿子小峰打从三年前大专毕业后,至今还宅在家中,看着左邻右舍同龄的孩子近年来先后走上工作岗位,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个周末我们几个邻居在小区花园闲聊,一脸愁容的老李聊起孩子几年求职被“婉拒”的情况连连叹息。

  其实小峰这孩子在同龄人中各方面条件不错,唯一不足就是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被邻居称为“大炮”的大老王直言,都是你们父母“陪聘”惹的祸,怨东怨西有什么用,你也不看看,邻居家孩子应聘都是独来独往的,哪有像你们夫妻一起“压阵”的。

  我非常赞同大老王的意见。记得当年我们公司招聘应届大学生,人事部经理在向公司班子汇报招聘情况时,对三位毕业于沪上某名牌大学的应聘者很是“认可”。认为对于我们公司长远发展来说,能有优秀者加盟,非常难得,应该录用。但他在介绍应聘者时,我们却发现这三名优秀学子无一例外地由父母陪同,有一个还有舅舅、阿姨相陪。根据以往的讨论情况,在敲定人选时总是“一波三折”,但这次我们班子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投了反对票。理由也简单,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机遇之一,却由父母相陪或替代。如何适应公司生产易燃易爆品的工作环境?万一在岗时发生意外情况,他们怎能镇定、积极地应对呢?最后,公司对这三名优秀学子只能忍痛割爱。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前,我在公司做过人事管理工作,经常有朋友邻居找我咨询孩子求职的事宜,也多次看到在求职现场,除招聘方和应聘者的身影之外,时不时有家长的身影,有前来替孩子找工作打先锋的,也有陪同孩子一起来应聘的,家长“陪聘”已是见怪不怪。护犊之心,人皆有之。求职不易,当下也是常态,但如何“护”却大有讲究。孩子毕业了,就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独立参与是难得的社会锻炼的机会。我对老李说,当年我们几个发小不到17岁的时候,早就上山下乡或到工矿干“革命”了,虽然一路磕磕碰碰,但路不也是越走越宽广嘛。家长这也担心,那也抱怨,还不如换位思考一下,你的“陪聘”怎能让用人单位“放心”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