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正视“免费打车”背后的市场逻辑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打车似乎要进入“不花钱时代”了。支付宝钱包和快的打车联合宣布再投5亿元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从1月22日起,只要乘客用支付宝钱包付打车款,乘客每单奖励10元,司机每单奖励15元。此奖励方案截止日期待定。(1月22日北京青年报)

    目前,南京的燃油出租车起步价为为9+2,这意味着如果在起步价内,乘客实际只要付1元钱;而司机不仅没少赚,反而多拿15元。不用怀疑,这确实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是这馅饼里未尝就没有陷阱。

    本周一滴滴打车宣布追加2亿元奖励使用微信支付的乘客和司机,支付宝次日便跟进,针对性十分明显,阿里巴巴与腾讯在“来往VS微信”后,又将战火蔓延到打车软件领域。表面上看,马云与马化腾“二马相争”,受益的是全国人民,但联想到之前互联网几次大规模火拼,消费者被误伤的情况并不罕见。此次“神仙打架”,百姓会否遭殃也未可知。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二马”抢着烧钱,无非是想占据市场。免费送钱只是播种时期,到了收获的季节,势必又要有人付出代价。当年视频网站发展之初,谁敢逼着你看几十秒的广告,而现在又有哪家网站没广告呢?免费模式一旦造就了行业寡头,那时免费午餐取消只是小事,垄断之下,公众会失去选择的权利,企业失去竞争的动力,对社会生活和科技进步有害无益。

    免费享有的同时,个人隐私也可能弃守。以前这只是互联网的潜规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成了明规则。大数据时代,打车软件暴露的不止是你和司机的手机号码,你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日常活动地点,在互联网的“云”里都无处遁形,泄露风险不得不防。

    垄断和隐私之外,还有另一个陷阱。打车软件的竞争实质是一种零和博弈,它只是将现有的出租车资源重新整合分配,而不是提供新的运力资源。免费打车大规模普及后,为使用软件的人提供了方便和福利,却对那些不使用软件在路边招手等车的人造成不公。

    面对“二马”送上的春节大礼包,欣然笑纳的同时,公众有必要保持一分警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