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可以提高原煤产量50%以上,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由14人减少至5人(刘洋 摄)
德国人的态度
整个1990年代,张良一直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所做矿山压力研究,主要是顶板的控制和安全问题。和远在太原的韦文术一样,张良也感觉到自动化的技术革命即将来临。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的20多年间,采煤支架的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一直是空白。
“1990年代国内煤矿综采自动化设备一直靠成套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一个支架就要20万元,只有大煤矿才用得起,小煤矿还是原始的人工开采。我当时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中国的煤矿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实现煤炭自动化开采的国产化。”张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00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设立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矿山生产过程自动化研发与生产业务。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黄乐亭已经成长为唐山研究院年轻有为的副院长,主抓选煤自动化。煤炭行业的自动化之风,已经刮起。
2001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天地玛珂公司,学习汽车行业的合作模式,以市场换技术。
作为这家公司副总经理的张良回忆,德国人很快出尔反尔,没能完成引进计划。
“当时我就觉得靠外国人永远不能自立,德国人食言,反而加快了我们自主创新的脚步。”张良说。
2004年,他们开始筹备自主研发团队。同年,中国矿难死亡人数虽然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6027人死于矿难,是美国的215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从全国分院抽调人才,韦文术是其中一个。
在太原研究院工作14年的韦文术,研发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最后以失败下线,所以当他得知重启了一个同类型项目时,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北京。
张良给韦文术的第一印象是:“有研究员一贯的认真态度,也有常年下井测量经验练就的专业素养,尊重每一个研发团队成员。”韦文术只提了一个要求:“给我时间和空间专心做研发。”
由于加班,韦文术总是没法赶在煤科总院关大门的23点前离开,常常翻墙出来。
电液控制系统的核心液压元件电磁先导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355公斤,仅此一项实验后来耗时半年。
这半年是韦文术职业生涯中工作强度最大的时段,36岁的他满头黑发变成灰白。
他每天都在做同一个实验,上千次实验、上千个废品,精神一度临近崩溃边缘。半年后,最后一个试验品成功运转、操作无误,张良在场,差点喜极而泣。
张良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所的同事李首滨,此前10年的多次下井经历,也让他深感有责任把煤炭工人从危险的井下解放出来。
于是,他主动请缨到天地玛珂公司,在研发团队组建之初任职副总经理。李首滨负责电液控制系统的通信总线方案,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一根线搭错,整个系统就会停摆。
虽然有理论基础,但李首滨经常是白天设计方案,晚上自学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一遍遍写了撕、撕了又重写,“用纸堆起了”电液控制系统的通信总线方案。
2005年至2006年,黄乐亭在黑龙江的鸡西市挂职副市长,主抓煤炭产业化。在这个以煤炭立市的地方,他感受到采煤工作“减人提效”的迫切性。
虽远在东北,当他得知电液控制系统自主研发成功的消息后,深感欣慰。
把90万人解放出来
德国企业第一时间飞来北京和张良谈判,百般阻挠,不发货、不给软件支持,导致系统没法使用。
2010年这家公司退出,想挖走骨干研发队伍,没能实现。
2008年9月,天地玛珂公司自主创新的“SAC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作为首套实现商业销售的国产电液控制系统,在神华宁煤集团石沟驿煤矿采煤工作面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年,黄乐亭已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分管科技研发,自动化研发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两年后他又成为主管科研的副总经理。
2009年黄乐亭开始筹划“十二五”科技项目。有之前的研发成果铺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承担了国家“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示范项目,得到过亿元支持。
这家公司还承担了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煤炭智能化掘采技术与装备”,国家也资助了1亿多元。
“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提高原煤产量50%以上;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由14人减少至5人,实现无人跟机操作、有人安全值守,为煤矿“无人化”开采奠定了基础。
“如果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再次提高煤炭综采化率,煤炭开采安全生产也会得到有效保障。”黄乐亭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煤炭工人也能做白领,在操作控制平台上完成作业。”
“目前,全国井下从事直接采煤工作的约有90万人。无人开采就是要把这90万人逐步解放出来。”张良信心十足。
他们的老师宋振骐则称之为“转折点”——迈出“无人开采梦”的第一步,迎来无人化开采的曙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