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上。为什么总理要如此慎重地提出工匠精神?答案想必不言而喻。因为中国众多企业缺乏工匠精神,所以提倡以共勉。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他们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培育工匠精神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我国的技工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非凡,但这一庄严号召仅仅只是开始。中国要想成为像德国那样工匠资源雄厚的制造业强国,需要社会、企业和职工共同行动起来,把这一号召变成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需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

 现状
 热评

  从去年“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到今年“圆珠笔上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刺痛着国民的心。过去的一年,国人在海外疯狂买买买,消费总额约1045亿美元。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然而,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反映了工匠精神没有成为制造业相生相伴必备品质的遗憾。

   在中国,从“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到数控专家李斌、“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为火箭焊接“心脏”的高凤林,他们都是一辈子立足岗位孜孜以求的“大国工匠”。但相对于大多数企业和职工来说,“工匠精神”依然是时下社会的“稀缺品”。有代表委员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详细

“工匠精神”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总动员

理顺培养机制 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不该是“稀缺品”

用工匠精神创造品牌价值

工匠精神是美好精神的回归

把工匠精神转化为质量竞争力

图片报道

代表委员建议

赵郁代表:

    加快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步伐,促使新的《职业教育法》尽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优化目前的教育布局,引领职业院校走向校企合作、课堂与市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发展道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更多综合类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连建宇委员: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它需要适宜的社会氛围,因此还要内外因共同作用。有些人会抱怨,“我的公司效益一般,收入又低,怎么关注质量呢,还是先谈生存吧!”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合力,给愿意追求品质的企业和人群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政策来配合,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南存辉委员:

    南存辉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如果每个企业的每个专业人士都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我相信,中国的制造、智慧、质量应该会成为中国的名片,受到大家尊重。

 

吴元全代表:

    吴元全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

 

左宗申委员:

    左宗申眼中,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坚守不忘初心,在细分领域做精吃透。“从事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更多的要靠实实在在的积累,没有定力、没有长时间的积累,要想做出好的产品不可能。”

 

黄云代表:

     “工匠精神体现的就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现在重提工匠精神,对振兴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大有好处,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制造能力。

 

孙太利委员:

    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上水平,必须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择优提升部分职业大学为本科,与普通大学同批次招录,在招生时与普通大学平等争取优秀生源。

 

黄作兴代表:

    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之路已成为必然。原有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及基础性产业的比重高,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将快速上升。如此变化,急需创新型、知识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工科的高等教育一直遇冷,大量学生逃离工科,其增幅远低于扩招数量的增幅。”

 

盛明富委员:

    “培养‘大国工匠’,首先要承认工匠的劳动价值和在社会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分配原则上要有所体现,最后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

 

曹晶代表:

    多年来,中国职业技术院校在高考招生中都处于最后批次,创新能力不强,如果持续这样发展,再过几十年,制造业还将面对技工荒的尴尬局面。

 

相关专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