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郁代表:
加快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步伐,促使新的《职业教育法》尽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优化目前的教育布局,引领职业院校走向校企合作、课堂与市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发展道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更多综合类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
连建宇委员: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它需要适宜的社会氛围,因此还要内外因共同作用。有些人会抱怨,“我的公司效益一般,收入又低,怎么关注质量呢,还是先谈生存吧!”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合力,给愿意追求品质的企业和人群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政策来配合,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
南存辉委员:
南存辉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如果每个企业的每个专业人士都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我相信,中国的制造、智慧、质量应该会成为中国的名片,受到大家尊重。
|
吴元全代表:
吴元全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
|
左宗申委员:
左宗申眼中,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坚守不忘初心,在细分领域做精吃透。“从事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更多的要靠实实在在的积累,没有定力、没有长时间的积累,要想做出好的产品不可能。”
|
黄云代表:
“工匠精神体现的就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现在重提工匠精神,对振兴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大有好处,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制造能力。
|
孙太利委员:
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上水平,必须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择优提升部分职业大学为本科,与普通大学同批次招录,在招生时与普通大学平等争取优秀生源。
|
黄作兴代表:
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之路已成为必然。原有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及基础性产业的比重高,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将快速上升。如此变化,急需创新型、知识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工科的高等教育一直遇冷,大量学生逃离工科,其增幅远低于扩招数量的增幅。”
|
盛明富委员:
“培养‘大国工匠’,首先要承认工匠的劳动价值和在社会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分配原则上要有所体现,最后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
|
曹晶代表:
多年来,中国职业技术院校在高考招生中都处于最后批次,创新能力不强,如果持续这样发展,再过几十年,制造业还将面对技工荒的尴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