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1年4月6日,在林伟民、苏兆征等海员工人运动先驱们的大力倡导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海员工会的前身——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宣告成立。中国海员工会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产业工会组织。对于“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插曲。1921年3月5日,海员工会筹备会召开干事会,对工会采用什么名称,争执不下。因为当时已经成立工会的欧美国家按照海员的工种分别成立不同的工会,例如水手工会、机工工会、电报员工会等。后来,大家一致同意将工会定名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这表明了全体海员工人的联合,也表明了中国海员工会是产业性的工会。中国海员工会的成立是二十世纪中国工运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不断深入和中国海员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海员工人运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中国海员在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的斗争中谱写下一页页难忘的历史篇章。 |
|
寻访苏兆征、林伟民足迹
林伟民、苏兆征,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写在历史课本上,也是撰写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史、乃至中国革命史时都要重重提到的人物。在中国工运历史上有两次震惊中外的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都是由林伟民、苏兆征策划、组织、领导的,也正是由于在工人运动中所展现的卓越领导能力,林伟民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则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党的“五大”上,苏兆征还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三位常委之一。【详细】 |
|
东江纵队的由来
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8年抗战的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支队伍却也与海员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先后派了几位经过长征锻炼的红军老干部,加强对这支队伍的领导。这支以海员为骨干的部队全部供养均靠自力更生和当时海员工人、当地人民的支持。惠宝人民子弟兵成立后,仅一个多月就旗开得胜,在淡水镇打死敌伪头子,建立了淡水区人民政权。【详细】 |
|
海员护送白求恩医疗队到延安的故事
1938年1月初,美国共产党中国局发电报给香港“中共香港海委”,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将乘“亚洲皇后”轮到中国进行战地服务,需要保护他的安全。时任当时香港“中共香港海委”组织部长的海员禤荣接到电报后与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联系。廖承志要求禤荣负责确保白求恩在香港期间的安全。禤荣与当时海员工会副主席刘达潮商量研究,决定将白求恩安排在九龙某一酒店住宿和膳食。该酒店较小,不引人注目,且老板有爱国思想,拥护中共抗日救亡方针,经常和中共党员联系,因而较为安全。白求恩大夫和护士尤恩乘“亚洲皇后”号来中国途中,船上的中国海员已经接到了要特别照顾两位“外国旅客”的指示。【详细】 |
|
英国利物浦海员纪念碑的故事
利物浦曾是英国重要的港口,从事远东贸易的英国商船从19世纪末开始就雇佣中国海员了,利物浦的第一个华人社区就是为中国海员建立的。他们出租房屋、开餐馆、洗衣店和商店,为到港的中国海员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万多名中国海员在英国商船上工作,几乎都在利物浦落脚。二战爆发后,这些原行驶远东的英国商船改为往来于大西洋重要港口间。这是英国食品等战略物资供应的生命线,经常受到德国海军的严密监视和打击。二战期间经常是50艘船编成一队一起行动,每艘船100多人,那时是蒸汽船,全靠烧煤,碰上德军轰炸或鱼雷,沉一艘船就牺牲100多人。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海员无法回家,一些能讲英语的海员就和当地女子成了家,有了孩子。战争结束后,大部分海员回了国,有约2000人留了下来。【详细】 |
|
五分钱纸币的故事
在1953年版的第二套人民币5分纸币上,印着一艘巨轮,它叫“海辽”号,一艘普通的商船为什么能够被印纸币上?这艘船承载了哪些不同的历史意义?这艘船上的海员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航行?请跟我们一起回到1949年9月黎明前的黑暗中,回溯这段历史。1949年9月18日,“海辽”号在香港接到台北招商局电令,令其于20日晨启航,去汕头运兵,驰援舟山。9月19日下午6时,香港招商局下班后,“海辽”号未拉汽笛就悄悄启航了。晚9时整,方枕流船长将全体船员集中在餐厅,宣布:“海辽”号正式举行起义,开赴解放区!由于事先做了周密部署,控制了少数反动分子,局面很快稳定下来。【详细】 |
|
光华轮的故事
远洋运输局特安排外派的资深技术人员在国际市场寻找既便宜又合用的客船。经过多方比较,最终决定以23万英镑买下了有30年船龄的光华轮,并决定将光华轮作为新中国第一艘自营远洋船舶,开航到印尼接侨。1961年4月28日,光华轮悬挂五星红旗首航雅加达,最终将577名难侨安全运回黄埔港。光华轮在广远公司营运了15年,除13次到印尼接侨外,还到印度接侨3次,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运送我国援外技术人员到北也门,运送我国修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坦桑尼亚等,直到1975年以45岁“高龄”退役。【详细】 |
|
“汉阴“轮打捞的故事
这是一段封尘了38年的历史,1977年10月20日,载有12000吨钢材、2000吨卷纸、700吨燃油的2万吨级 “汉阴”轮,在由日本归国途中与另外一艘货轮相撞,沉没于大连港外三山岛西侧0.7海浬处。“汉阴”轮沉没的当天下午,作为当时中国北方唯 一一支海上救捞队伍,烟台救捞局便受命出征,强制打捞。这支于1974年9月才成立的年轻队伍此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况复杂、设备短缺、队伍年轻,现在回想当时的条件,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简直是不可能。1978年10月22日,第一次起浮失败。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气馁,他们总结教训、修订方案、继续战斗。1979年6月8日,“汉阴”轮在18只打捞浮筒的抬浮下终于起浮成功,重见天日。历时三年,整个打捞工程共动用各类船舶2160艘天,参战人员最多时达500人,潜水员水下作业33800多分钟,捞取水下货物12000余吨。【详细】 |
上海码头工人参加上海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8月13日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上海港码头工人也动员起来,组织了抗日救护队、运输队和募捐队,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出入战场。上海的保卫战,前后坚持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码头工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很多人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踊跃捐款,慰劳抗战士兵。他们还多次划着舢板,冒着敌人的炮火,慰问坚持在阵地抗战的中国士兵。【详细】 |
地下航线的故事
中共闽轮支部的多数党员是行驶于福州至南平的客轮和货轮上的船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先后通过闽江上的水上交通工具为游击区护送来往干部、传递情报和文件、运送武器和药品,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详细】 |
海员反轰炸、反封锁、保证上海的煤粮运输和军运任务的完成
上海在解放前,一半以上的粮食要靠美国自缅甸、暹逻装来,煤要靠秦皇岛、台湾甚至印度运来,尤其煤的需要量较大,每月消耗达15万吨。上海解放初期,由于遭受到经济封锁,上海煤粮供应在一个时期内受到严重威胁,1949年7月初上海煤、粮油存量熬不过半月之需,城市面临饥饿和停电的危险。自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的一年中,海员们胜利地完成了200万吨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船员在军运任务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详细】 |
天津港重新开港盛况
1952年10月17日,天津新港举行了盛大的重新开港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改建完成的深水港口开港。在天津港职工的努力下,天津新港第一期工程提前2个半月完成。这也是当年十月,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详细】 |
我国第一座水中灯塔——大沽灯塔
大沽灯塔前身是大沽灯船,始建于1878 年8 月(清光绪四年),由天津海关将原招商局的一艘趸船“伊顿”号改为灯船。1880 年8 月(清光绪六年),又在原处停泊一艘上海制造的铁骨木壳新船,为第二艘大沽灯船。将年久自沉的“伊顿”号灯器打捞上来,悬挂到新灯船上,同时新灯船上又配置了数面铜锣,以备雾天警示来往船舶。【详细】 |
“柳林海”轮——中美建交的第一个航运使者
“柳林海”,这是一艘富有传奇色彩的远洋货轮。中美建交不到3个月,中美航线中断了整整三十年后,中国“柳林海号”货轮作为中美建交后的第一个航运使者,来到了美国西雅图港。【详细】 |
海峡两岸航线变迁的故事
时光倒流60多年,如今的一切听起来仿佛是天方夜谭。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两岸海上航线的发展历程,纪念那些为连通海峡两岸做出不懈努力的海上无名英雄,祈盼两岸亲人携手,共圆同一个中国梦。【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