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长沙晚报:银行的冰冷“铁规”该动动了
//www.workercn.cn2013-10-2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沈阳市民陈静到银行存款,不小心将9000元存到了亡父一张未激活的银行卡上。发现存错后立即找银行工作人员,不料对方说,钱取不出来了。一个多月来,陈静和妹夫刘洪胜先后去沈阳市大东区公证处4次,提供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死亡证明以及弟弟妹妹签字的书面证明,仍然不行,至今钱还“卡”在银行里。(详见本报今日A13版)

    这令人心凉的一幕,让人想起不慎踩中夹子的猎物。任何动物都不可能特地去碰路上的夹子,它们之所以遭殃,全在于粗心大意。陈静惹上麻烦,也便如是。设若她当初多留个心眼,银行卡从兜里拿出来时仔细分辨,何至于如此大费周章?现在可知道粗心的代价了吧!这么说,银行的冷面孔,倒是让“马大哈”储户们吃一堑、长一智了。银行工作人员坚称,是陈静的错,自己没有责任,想必就是这个意思。这一逻辑推理给人的警示,可套用一句流行语来表达:“存款须谨慎,用卡有风险”。

    然而,稍有记性的公众会油然想起,这银行里的“风险”远不止用卡这一项。有媒体报道,今年重阳节的前一天,因为银行的死板规定,西安75岁的病重老汉徐万发竟然挂着氧气瓶,被人用担架抬进银行,亲自修改密码。近日广东高州又有一中风老人被迫“亲自取款”,最后竟不幸猝死银行。这叫做“存款须谨慎,年老有风险”。而前段时间,湖北、河南、吉林、安徽、陕西等地接连曝出“存单缩水”事件。如湖北省丹江口储户盛忠奎,1989年在当地建行喜滋滋地存了两张1000元“定期”,按银行说法,24年后可得本息22万元。可今年到期时,却被银行告知,只能兑现8400元,理由是这类“翻百倍”的存款项目早被央行叫停,“存单已失效”。这仿佛又告诫人们:“存款需谨慎,定期有风险”。

    这也风险,那也风险,老百姓赚了几个血汗钱,想跟银行打交道还真不容易,说不定何时又不慎踩中路上的“夹子”,钞票存进去容易,要取出恐怕还得脱一层皮。然而若说银行故意给储户设套、挖陷阱,未免被人家斥为诛心之论。近些年来,民间融资颇为火爆,“地下钱庄”跟银行抢生意,各商业银行之间更存在激烈的竞争,谁耍滑头跟储户过不去,无异于自断财源,按理没谁傻到那个地步。那么,存取款路上那些或明或暗的“夹子”,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源还是在陈旧、僵化的条条框框下,银行滋生出一种霸气思维。

    细加分析银行的各类冰冷“铁规”,很多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且无一不是为方便自己、“保护国家财产”而设置。银行柜员给你取钱如果给少了,“离柜概不负责”;而如果给多了,即使过了几个月才发觉,你也必须归还,否则就可能遭起诉判刑,这就是典型的居高临下霸王条款。更可笑的是,有人在自动柜员机上用卡取了现金存到另一张卡,居然有几张钞票被同一柜员机怀疑是假钞而拒收。如此自相矛盾的现象,无疑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霸气思维作怪。

    “把便利让给客户,把麻烦留给自己”,这是人性化服务的基本要求。而银行以及几乎所有垄断行业,皆反其道而行之,其所倚仗的,无非就是垄断。银行之间虽有竞争,但这竞争仍以垄断为底色,其霸王条款纵然会偶尔灵活变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指望其对所有公众都能“开恩”。要扫除存取款路上大大小小的“夹子”,靠思想教育、道德感化只能治标,最关键的还是要摘除垄断这个无形的魔咒。

    各种银行的各类冰冷“铁规”,该动动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