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12月25日《新京报》)
在食品安全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产”一个是“管”。“产”指向食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也就是“从田头到餐桌”涉及的所有部位;而“管”,也是围绕“从田头到餐桌”构筑起完善的“防火墙”,一方面不让问题食品上市,另一方面出现问题食品了,就“一定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直至倾家荡产。”“产”和“管”,并不是互相分裂,而是有机统一的。没有“管”或者“管”不好,“产”就如同脱缰野马,在逐利的歧路上没有底线、不讲道义、找不到北。因此,“管”不好也就自然“产”不好——这已为食品领域出现的问题所证明。
客观地讲,这些年来对“管”强调得并不少,特别是在打击食品犯罪上,可谓调子很高、着子很硬,实实在在打击了一批违法分子。但即使这样,“舌尖上的安全”依然难以让人放心。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一个重要方面,恐怕还是“管”存在片面性。
“管”有两层含义,一是律人,一是严己。“管”不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也是针对监管者而言。出现食品问题了,不仅要追究不法分子的责任,而且要对监管者进行问责,看看监管者是否存在不作为甚至权力寻租问题。现在“管”的问题正在于“对外不对内”,对监管者自身责任强调得还不够、落实得还不够、问责得还不够。很多人感慨这些年似乎没有见到几个监管者因为监管不力而被问责,就指向了这一点。而一直存在的“婆婆多了不管事”,关键不在婆婆多,而在于责任不落实,只有权力没有问责。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个最”直击食品问题核心,特别是其中的“最严肃的问责”,指向了监管者这个重中之重,强调了监管者的“权责对等”,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也意味着,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监管者再也别指望高高挂起、蒙混过关;而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严肃问责监管者,也会成为“固定动作”。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无论是从市场逻辑还是从行政逻辑上讲,监管都应该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最后一个手段。“管”字对外,强调的是“谁产谁负责”:“管”字对内,强调的是“谁管谁负责”。“管”比“产”还重要,“谁产谁负责”更要“谁管谁负责”。现在的关键,是把“四个最”落到实处,特别是围绕“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强化监管责任,最终通过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力量,实现“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