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好政策难落实,既影响相关工作的推进,还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权威性,给一些地方或部门随意变通执行提供了空间。有必要对一些政策加以梳理、分析评估,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该调整的调整——
时值岁末,不少媒体对一些已出台却很难有效落实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包括快递验视、垃圾分类等。这些政策的出台,自有其合理性、必要性,但在现实中却普遍遭遇了落实难的尴尬。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到位。好政策难落实,既影响相关工作的推进,不能满足公众期待,还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权威性,给一些地方或部门随意变通执行提供了空间,损害政策的严肃性。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好政策难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政策可能确有难操作之处。比如垃圾分类,应使垃圾出户分类入箱,再分类清运、分类处理。而在大多数的小区里,目前仅仅设置几个不同功能的垃圾桶,转运时又混在了一起。可见,有必要对一些政策加以梳理、分析评估,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该调整的调整。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笔者建议,有关方面提高认识,总结经验,积极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水平。
首先,要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完善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健全依法、民主、科学公共决策程序。凡是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或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赞同、不支持的事项,须暂缓出台甚至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公众利益。
其次,要完善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监督的链条。要立足客观环境复杂多变、公众利益诉求多元、相关政策目标耦合难等现实,提高政策创新水平。宏观方面,为规范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有必要出台涉及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律文件;微观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公共政策制定案例,不断优化公共政策制定流程。从诊断公共政策问题,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拟订方案、优选方案、采纳方案,公众参与,政策合法化,政策试验或试点、推广执行、宣传解读、反馈评估、调整(或废止或更新)等环节入手,通过多方面力量的结合,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和水平。
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要并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动起来,公益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等组成的“社会之手”也要动起来。比如,若加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快递验视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落实;在垃圾分类方面,环保组织、社区街道、公民个人就可以大显身手;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社区志愿者等,可以通过结对联系、提供可视化亲情沟通视频服务、日间照料等传递爱心。
总之,公共政策不等同于法律,要考虑其作用时间长短、实施难易程度,以合适的形式出台。如此操作,既符合公共政策学的原理,又可以有效避免难执行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