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长沙晚报:倪发科的“抱怨”令人深思
//www.workercn.cn2014-01-08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央纪委查实了倪发科的受贿问题,其收受大量玉石,占受贿总额近八成的事实也浮出水面。值得玩味的是,在接受组织调查时,倪发科曾经抱怨:“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1月7日《京华时报》)

    “玉石满足了我对它现实价值的贪欲和对收藏价值的期盼。”倪发科不仅钟情于玉石,似乎也深谙其收藏之道。也正因如此,有些人说他是玩玉丧“智”的“雅贪”。可从他的自述看来,其收受玉石、字画,是为“给后代留些有价值、有文化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和财富”。说到底,还是落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俗腐”窠臼。

    而接受调查时“怪组织没早处理”的他,更是没玩出什么出人意料的新花样。因为,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后怨组织、怨情妇、怨亲朋的“前人”何其多!因受贿罪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缓的甘肃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人志在忏悔时,抱怨纪委、检察院没有及时提醒自己,以致其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的福建省建阳市委原副书记李兵,也曾感叹“送钱时信誓旦旦的人终究是靠不住的”。

    这些人怨天怨他,其实最该怨的就是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抱怨”,不过是这些贪官们的巧言之辩。 木必先腐而后生虫。若不是抵御贪婪的思想防线最先溃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哪有钻进来的缝?倪发科的落马,并非玉之过,实为欲之祸。痴迷玉石,和贪恋女色、敛聚钱财一样,归根结底都是私欲在作怪。这私欲里夹杂了纸醉金迷的物欲,也有弄权的快感。或许,那些潜伏在贪腐泥淖里的“苍蝇”和“老虎”都该听听“倪发科”式的抱怨,他们需从中得知的是,将自己从贪污受贿中解救出来,躬身自省才是要义,将过失之责推给组织、推给其他人,全然不是减轻罪孽的途径。

    然而,本不值一辩的此类怨言,却又实实在在地折射了我们所必须正视的监管失察问题。

    失察首先源于监管的这张网织得还不够大。有数据表明,贪官亲属共同受贿比例高达81%.“贪内助”越来越多说明,让贪官配偶配合反腐难成现实,而监管之网覆盖官员全部家庭成员却应早日践行。

    失察还源于这张网织得不够密。我国刑法规定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但不可否认的是,1万元放在现在,别说“使鬼推磨”,就连让你想求其办事的贪官见你一面都难。可往往巨贪落马后,牵连的行贿者多为大鱼,鲜有虾米。惩处过松,显然无助于形成“行贿者不敢送”的社会氛围。

    失察更源于这张网不够硬。多年来,安徽六安的退休官员和商人坚持不懈地对倪发科进行举报,倪却直到去年5月才“出事”。曾有倪发科的旧同僚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爆料称:“有关方面一直在想办法保他,但是保不住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贪官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其背后总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利益共同体。监管在巨大的保护伞前呈现疲软,贪官们犯罪的态势才会愈加猖獗。一棵躯干腐坏的树,若只拦腰砍下,而不连根拔起,过不了多久,又会发新芽,继而滋生新的腐败。因此,监管理当迎着裙带关系的阻力,揪出企图保住倪发科的“有关方面”,绝不手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