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江元生近日在宁病逝。江元生曾于1982年和1987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位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一直行事低调,为人称道。
江院士的低调,突出表现在远离虚名上。据媒体报道,江院士曾跟学生约法三章,发表文章时,要实事求是,不能挂老师的名字“拉大旗作虎皮”,不是自己做的科研,坚决不署自己的名字。对待自己,他要求非常苛刻。上级曾派人给他写传记,作者经过周密而充分的调查后,深为江院士的人品和科研精神感动,花了半年多时间,写出洋洋20万言的书稿。江元生和夫人梁映秋教授读后,感到“有点拔高”“言过其实”,不同意出版。
在专业领域做出不凡成就,在立身处世上留下精神风范,这是江元生院士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
曾有人概括: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对科学的追求,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丰富已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事实、探求规律的过程。正如达尔文所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从事实抵达规律和结论,最需要实事求是,最要不得浮夸虚饰。可以说,干实事、远虚名正是科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江院士的自律,为此做了一个生动注脚。
不可讳言,现在有些科学工作者对浮名虚誉乐此不疲:有的热衷于“拉大旗”,不管什么项目都喜欢拉上“大腕”来领衔、主持,充当金字招牌;也有人在功成名就后喜欢被“拉大旗”,不是自己深度参与的成果和项目,也署上大名,冠冕堂皇地作为自己的成就。在这方面,最近甚至还爆出过院士曾亲自操刀、在论文和成果上挖空心思造假的新闻。种种不堪,不仅毁坏科学共同体的声誉,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风气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名气不是坏东西,求名也无可厚非,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名实不符、贪求虚名。少数人之所以对“虚名”格外热衷,根子还在它有“实利”。在当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度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下,学术地位与行政位置紧密相连,行政领导者往往形成对学术资源的优势占有甚至自然垄断,其他人不得不“拉大旗”;其次,现行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也过于偏向已经功成名就者,尤其是院士、博导这样的头衔含金量很高,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附加,为种种主动或被动“拉大旗”提供了动力。对此,当下的科学共同体也缺乏足够的道德自净与约束能力,这就使得“科学界”在不少时候更趋向于“名利场”。
远离虚名、拒绝拔高的院士让人敬慕,也让人深思。要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远离虚名,安心科研,既需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严格道德自律,更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剥除虚名得以生成的制度安排和附加利益,让科学界真正成为一个求真、务实、安静、干净的学术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