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人民日报:雪域高原见证“中国力量”
//www.workercn.cn2014-01-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玉树新城,康巴风情街流光溢彩;隆宝街头,农牧民住房拔地而起……3年前,雪山垂泪、高原呜咽,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把玉树刻进民族记忆;3年后,玉树不倒、青海常青,这片曾经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土地,崛起为雪域高原的一颗闪亮明珠。浴火重生的玉树,用时间标注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玉树重生,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手足深情。面对动地而来的巨大灾难,“在一起”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平均海拔近4000米,没有让救援止步;仅有平原地区六成的含氧量,不能让爱心裹足。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为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凝聚力,把13亿颗心紧紧连在一起,正如国际媒体所感慨的,“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

    玉树重生,展现着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废墟下一丝希望、百倍努力的坚持,废墟外拼尽全力、绝不言弃的搜救,为“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写下最有力的注脚。灾后重建中,最为坚固的建筑肯定是学校和医院,最美观耐用的楼房肯定是居民住宅,最吸引人的标志肯定是尊重当地风俗民情的民族建筑,一个政党把“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的共识融入执政理念,转化为重整河山的奇迹。

    玉树重生,彰显着一个国家集中力量、协同整合的制度优势。地震之后,来自各地的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对口支援省市和央企迅速选调数万援建大军赶赴雪域高原。漫长的冬季,每年只有6个多月适合施工;狂野多变的气候,时常让援建者们“找不到北”;特殊的地理条件,甚至获得一袋水泥都要经过30个小时的跋涉……“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自然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中国力量,是精神的力量,也是制度的力量。从汶川到玉树,面对同样的地动山摇,一脉相承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发出再造乾坤的力量。“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玉树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始终,融汇于中国精神的谱系,成为激励全民族穿越灾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灾难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契机,每一次灾难都挺立着一个更加坚强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坚韧不拔的中国力量继续奋斗,我们不仅能实现震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将让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