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青年报:每一个回家故事都鲜活生动
//www.workercn.cn2014-01-2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这或许是返乡路上最平凡的一群人了。他们散落在火车站候车大厅和长途大巴的卧铺车厢里,在电视屏幕和报纸版面上,他们往往只是一个数字,一群黑压压的人头,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

    的确,与春运路上那些骑着摩托车、踩着农用三轮的返乡者相比,这些人的经历显得太过微不足道。新闻筛选的大网将他们遗漏,聚光灯不会照在他们身上。可是,每个返乡者其实都有可以讲述的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思念都应该被关照,所有的故乡都值得书写。

    比如,在沈阳火车站,中年男人林原旭走进一个像红色电话亭似的小屋子。一进门,他就大声说:“姑娘,不管到哪儿爸爸永远都是想你的。”说完,他半天没吭声,使劲搓了搓脸,然后哽咽了。他想念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又挂念年龄太小不能一起回老家的女儿,“爸爸感到很内疚,明年吧,明年爸爸再来看你”。

    如果没有屋里的摄像机,在摩肩接踵的返乡路上,可能没人会留意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心事。今年,中央电视台在西安、广州、沈阳和重庆四个火车站设置了“春运说吧”,在这个红色的小亭子里,没有采访者,没有拍摄者,只有一台摄像机,每个返乡者都可以在里面讲述,他们的故事将有机会在新闻中播出。

    这些平日里谨慎、沉默、矜持的人们,刚进门时连摄像机镜头在哪都找不到,但很快就开始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心情。一个小伙子搂着身边的姑娘,“这是我女朋友,你们觉得我们是不是特般配?我脖子上的围巾是她给我织的第三条。”一个中年男人用手捂住眼睛,“老婆,等一下我就上车了……这么多年你辛苦了。”一个年轻的媳妇擦着眼睛说,自己已经两年多没回家,现在激动得都感冒了。

    在这个小小的“春运说吧”里,你能看到那些鲜活生动的面孔,听到那些细小的期盼,触摸那些真实的感动。于是,春运不再是数亿次的客流,成千上万的车次,而是一个个曾经被忽视被掩盖的故事和声音。技术打破了话语权的垄断,它给了沉默的声音以表达的机会。

    参与记录返乡的,不仅仅是央视的摄像机,更有一些民间行动。一个名叫“还乡计划”的摄影活动,号召每个普通人拿起手机,记录自己回家的路。活动的发起者在网上募捐二手智能手机,把它们发给外出务工者,教他们如何使用,告诉他们如何注册社交网络账号,如何在网络与人分享交流。

    技术让沟通无限制,技术也设置了门槛,将一些人隔离在外。而那些被隔离的“他们”,往往又是被忽略的沉默者——不管在现实世界还是互联网上。当技术的阻碍被跨越,“他们”将涵盖更多的内容与叙事。

    媒体可以记录春运路上持续增多的人流数字,也记录那些足够特别的感人故事,但不一定会拍下绿皮车上一只用来解渴的橙子、老村口西边的落日、独自坐在门口的90岁的姥姥、变成垃圾回收站的小学,还有一句“宝贝,妈妈马上要坐最快的火车回家,晚上就能见到宝贝了。”

    这些记录由路途上的每一个普通人完成,这是属于他们的春运,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乡。尽管他们的拍摄不讲究什么构图,他们的讲述没有什么起承转合,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是更加自然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的回乡。

    有人说,每年春运,无数个体因为家乡这个标签,被聚拢在开往不同方向的交通工具上,或许只有这一刻,目的地才具有烙印般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条路上有太多聚光灯关照不到的东西,默默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并非没有故事,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支点以及一个出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