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普通民众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的判断能力呢?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相关人士的利益背景牵连。现在不是有那么一批高阶专业人士总是以某一集团利益代言人姿态在媒体上频频发声,早就成了非正式的“一号发言人”,对于这些人士的侃侃而谈,多留个心眼,总是没错的
“赛百味面包里含有鞋底成分”的风波闹腾了几天,终于尘埃落定。所谓的“鞋底成分”偶氮二甲酰胺(又名“偶氮甲酰胺”),是列入我国国家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设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相关标准的合法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就此有两个编号,除了国标号CNS13.004外,还有国际标准号INS927a.事情应该说是真相大白了,但是微信微博上,以及朋友熟人之间,不少人还在为“现在吃什么面包好”“面包到底可吃吗”而烦心、苦恼,食品添加剂成了“烦恼添加剂”。
屡屡上演的“过山车”闹剧
根据国标的定义,食品添加剂就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这和国际通用定义有细微差别,CAC的定义文本特别有一条:“食品添加剂不包括为保持和改善营养价值而加入的物质”,把营养强化剂从中排除了。
公众是被过去几年中揭露的几个极端的食品安全案例吓怕了,积累了太多对于添加剂的莫名恐惧和疑虑。但是近来闹腾的几次烦心事和由于非添加剂物质或工业级化工品非法添加、添加剂越规添加情况不同的是,这几次闹腾都是以境外媒体无厘头报道,或者有强烈商业背景的传媒恶搞→国内媒体剪切+粘贴式报道→其他媒体(包括数量巨大的自媒体)千军万马跟进热炒→(有时)各地监管部门也来“凑热闹”,扩大监测,也不管是不是必要,监测范围和取样数量是不是合理→公众被“闹心”、“堵心”,白添无端烦恼→学界权威部门或权威学术机构,而且往往是境外的部门或学术机构出来澄清→“尘埃落定,真相大白”。这一几乎刻板的模式化如同“过山车”一再出演,过一段时间换一个由头,再重演一遍。
媒体“急吼吼”也是事出有因
通过跟踪眼下“鞋底物质”闹剧出演的时间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2月4日,美国一家网站发起请愿“赛百味!别在你的面包中添加化学物质!”2月6日,美国赛百味发表声明,表示将停用该食品添加剂,同时表示面包含有偶氮甲酰胺是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CNN等主流媒体随即予以报道。
8日,中新网刊登了台湾媒体的一篇稿件“美国赛百味停用某食品添加剂,台卫生部门称不会下架”,文中重复了“偶氮二甲酰胺通常拿来作为橡胶鞋底和瑜伽垫的原料”的报道内容,并援引台湾当局官员的说法“偶氮二甲酰胺在台湾属于合法食品添加物”。
9日,环球网美国记者站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微博,题目“赛百味承认食物中有鞋底成分”,马上被转发9000多次,微博还援引了CNN的报道,“市面上大部分面包都有这种成分,包括星巴克和麦当劳”。事件开始在微博上发酵。
10日,国内纸媒大面积跟进,同日下午,法制晚报刊文称,星巴克和麦当劳可能也含有这种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件事在美国只是微波漪涟,到了台湾地区几乎是水波不兴,到了我们这里却是“一时之间,狂浪拍岸”。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就此声讨媒体,认为“如此误读,媒体责任难逃”。我认为笼统地“挺”或“贬”媒体在此的作用是“题目圈得过大”,事实上,在好几件事例中,某些媒体和媒体人在揭露不良企业黑幕,捍卫公众利益方面还是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媒体的“急吼吼”也是事出有因。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传统媒体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及时向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是受众对于媒体的要求。然而,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过度强调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群体整体知识结构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瘸腿”问题,同时又普遍地缺乏与学界及时有效沟通的常态机制,因此,难免表现出话语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之间的不对称或者说不相协调。
要看看相关人士的利益背景牵连
在利益诉求多元化大环境下,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百花争艳,普通民众甚至某些精英人士对于多元来源、多种形式、不同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利益诉求的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够适应,或者说能力不足。
不同的媒体,不同的从业人员,由于有不同的训练背景和职业经历,不可能持完全整齐划一的视角看待同一个新闻事件,更何况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可能发生(事实上也发生过)由于商业竞争,不同的市场主体或通过其利益代言人物,利用传媒中伤对手。而有的媒体一知半解,以讹传讹。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媒体“揣着明白装糊涂”地推波助澜。
那么,普通民众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的判断能力呢?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相关人士的利益背景牵连。现在不是有那么一批高阶专业人士总是以某一集团利益代言人姿态在媒体上频频发声?有为铁路的,有为茶叶的,当然也有为食品行业说话的,早就成了非正式的“一号发言人”,对于这些人士的侃侃而谈,多留个心眼,总是没错的。
当然,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行政部门还要加强风险交流层面工作,加强相关的公共资源配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及时、正确、公正、权威的信息服务。
否则,每一次真相大白以后,整个社会的认识水平依然没有提高,而人们却留下更多的疑虑、恐惧和不安,而这些不断累积的疑虑、恐惧和不安又为下一波风波的发酵、立足、传播提供了土壤,这才是让人感到真正忧虑和可怕的。
(作者为上海市十一届政协常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