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以两个“一律”的坚决态度,宣示了政府改革的新谋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引发广泛热议,不少媒体和公众直言此举“超过预期”。
一年来,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改革红利和社会活力。从政府自身改起,以政府的自我革命撬动改革大局,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沟沟坎坎要迈。不久前,海南人大代表那张长达5页纸的“行政审批长征图”,将审批的繁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广东政协委员拉出的4米长“人在证途”图纸,引发了人们对于办证难的共鸣。从一些地方的反馈看,行政审批存在明放暗收、这放那收、放了不管等问题,真正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起来,依然任重道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革进入深水区,民众对权力运行有更高要求,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更多期待,市场对“看得见的手”发挥好作用有更强烈的呼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今年的政府改革,不仅有量的增加,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更有质的提升,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权力。
“权力清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权力边界,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哪些该审批,哪些不该审批,到底有哪些程序和流程,都用制度形式定下来,其实就是打造了一个权力行为的笼子,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实行政务公开,权力清单不是内部掌握,而要“晒”出来,置于公众和社会的监督目光之下,让行政审批在玻璃房里进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界限清晰化,让权力运行透明化,既能从源头上简化政务流程、减少寻租机会,也能在实践中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良性互动,从而斩断审批过程中的种种利益链条,提升办事效能。不管是对慵懒散,还是对权钱交易,权力清单都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改革越是深入,就越要触动利益格局,越面临方方面面的阻力。继续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对“看得见的手”的一次深刻重塑。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让政府改革深入推进,让治理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